三尺讲台写春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5-20 11:45:52

——追记格亚顶村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桑培

  4月27日,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德钦县羊拉乡格亚顶村一师一校教学点的桑培老师,带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带着对自己奉献了一生的山区的无限眷恋,带着没有送完最后一批学生的遗憾,倒在三尺讲台上,就这样静静地走了……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了桑培老师曾任教的羊拉乡格亚顶村民小组,再次追访桑培老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生轨迹。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一师一校

  1955年,桑培出生在羊拉乡茂顶村木达水村民小组。羊拉是迪庆州生存环境最为艰苦的地方,在羊拉公路未修通之前,这里一年中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几乎与世隔绝。每到冰雪消融的季节,羊拉四周的山峦光秃秃一片,常常是狂风卷着飞沙,使人难以睁开双眼。这里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据一位同桑培老师一起长大的村民回忆说,在桑培读小学、中学的那个年代,村里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填饱肚子,谁还想到要读书呢?桑培家境贫困,他忍受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坚持勤奋读书。有一年桑培家里粮荒,他险些辍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勉强坚持了下来。看到生活困苦的乡亲们,年幼的桑培萌发了将来当一名老师,用教育改变自己家乡的愿望。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丽江师范学校。

  1975年桑培毕业,当时迪庆像他这样的师类人才十分紧缺,他完全可以留在州府或德钦县城过起城里人的生活,但怀揣着丽江师范毕业证书的桑培,却为了羊拉乡孩子的未来主动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他在填写自己的分配志向时,作出了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选择——回羊拉教书。他谢绝了城里很多单位让他留下的好意,就这样带着青春的激情,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带着培育地方人才的理想回到了羊拉。

  羊拉,藏语意为“牛角”,是云南省最北端的一个乡,分别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四川省巴塘县和得荣县相连。羊拉公路是云南省最后修通的一条通乡公路, 1999年12月通车,在这之前运输物资都要靠人背马驮,村与村之间鸡犬声相闻,但要走到却要花上一天的时间。目前羊拉乡有9个一师一校点,大多分布在至今还未通电通公路的大山深处,校舍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旧简陋。桑培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守望山区教育 35年。他深深热爱着自己的三尺讲台,曾先后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羊拉丁拉、中坡、叶里贡、南仁和格亚顶等地教书,不为名不为利,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从来没有向上级部门提出过调动等要求,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把火热的青春、如歌的岁月奉献给了一师一校,直到青丝变成了白发,直到生命终息。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一师一校。”羊拉校区原校长阿称说。

  桑培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桑培十分重视自己学生的基础,他经常说,小学阶段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启蒙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对于一师一校的老师来说,必须是“全才”,语文、数学、音乐、体育门门课程都要“拿得出手”。他认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耐心开导学生,尽量使课堂活起来,虽然是一师一校,全校只有10个学生,但是他都坚持开设所有课程,音乐、体育课等样样不缺。茂顶完小一位退休老师说,桑培老师善于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总是卷不释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读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

  一座小山丘把格亚顶村民小组分为两部分,学校在下片。上片的6个孩子半寄宿在学校里,中午饭和桑培老师一起搭伙。中午一下课,桑培老师就变成孩子们的“慈父”,洗干净手上的粉笔灰,挽起袖子为6个学生做饭。由于孩子小,而山路又险,多年来,桑培老师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早晨都坚持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下午放学后要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学生翻过山丘后才回家。

  桑培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他把大山一样深沉的爱献给了他的学生。桑培老师走后,村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很多新作业本和笔记本,这些都是他用自己的钱买来送给孩子们用的。多少年来,桑培老师就是这样悄悄地资助着学生。他是一个很节俭和朴素的人,每个月的粮食和蔬菜都是从家里背来的。据他的儿子介绍,桑培老师不抽烟不喝酒,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100元。他戴的是一顶洗了又洗的黄色军帽,穿的是一套已经很旧的中山装。

  要不是桑培老师,我的两个孩子将失去上学的机会

  村里的孩子在格亚顶一师一校教学点读完三年级后,需要到十几里外的中心学校读四、五年级。因为路远,大多数孩子念完三年级就辍学了,成为放羊娃。 桑培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劝说乡亲们让孩子重返校园。格亚顶村民格茸此里觉得读书没有多大出路,就把正在村完小读书的两个孩子叫回来放羊,桑培老师连续几天到他家劝说开导,跟此里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讲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桑培老师的努力下,此里终于想通了,把孩子送回学校。现在他的两个孩子学习都很优秀,双双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藏族汉子此里感激地说:“要不是桑培老师,我的两个孩子将失去上学的机会!”

  村民们说,从今年3月份开学后,桑培老师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即使是星期六、星期天,他都要给班里跟不上的学生补课。由于教育方式得当,桑培老师培养的学生成绩大多很优秀,记者在羊拉校区的各校点成绩统计表中看到,几年来,格亚顶学生的成绩都很好,排在全乡前列。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桑培老师多次受到州、县的表彰,有一年被评为州级先进教师,州里组织全州先进教师到北京参观考察。那年学校刚好争取到一笔资助修缮金,为了利用假期建设学校,桑培老师主动放弃了去北京参观学习的机会,他发动村民到7公里远的金沙江边背土料,在工地上一忙就是一个暑假。竣工那天是桑培老师最高兴的一天,他用自己的工资请村民吃饭,感谢他们对学校建设的关心支持。

  一份没有交出的报告

  桑培老师身后有着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岳母双目失明已达13年;妻子患上严重的类风湿,四处求医治疗无效而长年卧床。由于家里没有劳动力,他不得不让自己的两个孩子退学务农照料老人。祸不单行,几年前,他的儿媳从土掌房上摔了下来,导致腰肢重伤,治疗后无法从事农活,家里的病号由两人增加到了三人,这对于原本很不景气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人只能靠他一人的工资维持生计,而桑培老师把这一切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从来没有向上级反映过自己的实际困难。茂顶完小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想把他调回来,这样他可以对家里多一份照应,少一份牵挂,可是他舍不得格亚顶的孩子们,他再次选择留下来。桑培老师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他却是一位好老师,他把更多的爱分给了山里娃。

  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时候,桑培老师忘记的是自己,心中装着的是学生。由于积劳成疾,近几年他经常头痛,学校得知后,劝他请假到医院做全面检查,可他不肯,总是说没有什么大病,再说自己请假后学生怎么办,不能误了学生的学业呀。他带病坚守岗位,直到倒在课堂上。

  明年,桑培老师就可以退休了。记者在桑培老师的一本很旧的笔记本里,看到一张退休申请报告手稿,字数不长,却如实地总结了一个山区老师完成的使命和职责:“从教35年,认真听从组织的安排,认真完成党交给的教育任务,现年事已高,多病缠身,力不从心,怕自己误了孩子们的前程。请求组织批准退休。”多么朴实的话语啊!他不是有心要退休安度晚年,而是因自己体力不支,怕耽误了学生学习,这是一份永远没有交出去的退休报告……

  桑培老师走了,他的走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州内外的很多媒体和网站都大篇幅转载报道了桑培老师的感人事迹。县教育局和羊拉乡党委、政府负责人赶到他家里,慰问他的亲人,帮助料理后事。县委、县政府对桑培老师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县教育局还发出了全县教职员工向桑培老师学习的号召。

  桑培老师的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和点燃着自己。他虽然只是羊拉乡的一位普通教师,但至死心里装着的是人才培育和家乡的振兴,羊拉不会忘记这位朴实而执着的山村教师,山区的孩子更不会忘记这位知识的传播者。桑培老师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留下的这种“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精神永远被人们铭记、传承和发扬。(记者 陈义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