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两会"代表心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14 09:59:41

  阿青委员: 展示民居特色促进旅游发展

  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以高度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水平的意见和建议。州政协副主席阿青提出的关于重视我州旅游精品沿线民族民居建设,体现文化旅游特色的提案受到了提案审查委员会的重视。

  阿青告诉记者,旅游精品沿线民族民居文化是展示我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为了做大做强迪庆旅游业,在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工程实施和高原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对旅游精品沿线民族民居进行改造,恢复各民族民居的风格和特色。

  建塘、尼西、三坝、奔子栏、保和、叶枝、巴迪、塔城等乡镇民族民居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民族民居被拆除或者改建,还出现了一些与旅游景观不协调的建筑,如香格里拉至德钦、维西至德钦等旅游精品沿线出现了铁皮房、石棉瓦房等房屋,“屋顶不用瓦,上盖之土,间有用木片盖者”的藏、傈僳等民族民居正在减少,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民居文化风格和特色,游客对此有“大煞风景”之感,对迪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阿青撰写了提案,她说,迪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香格里拉品牌在我州的树立,而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则要靠当地民族文化来支撑。重视和保护多元民族文化对迪庆全面推进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传统民族民居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迪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迪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记者 王维韬)


  格茸代表:新思路带动农业新发展

  “农业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规范项目论证、尊重专家意见的前提下,产业定位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不变,这是燕门乡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举措。”州人大代表、燕门乡党委书记格茸对德钦县燕门乡农业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燕门乡总人口8077人,其中农业人口7484人,去年全乡核桃累计种植面积达16600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600亩,药材种植面积8000余亩,全乡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养猪户150户。去年全乡农业总收入达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7元,较2007年增加487元。

  格茸说,对于产业培育,除了政策扶持、思想引导外,政府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尤为重要。在燕门乡,目前已有核桃、养猪两个协会,政府带动协会,协会带动农户,形成了协会+大户联农户的农业产业体系。协会统一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开展市场分析,大力开发“订单农业”,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团结发展中受益。此外,劳务输出是燕门乡农民增收的另一大渠道,政府要鼓励扶持农民走出去劳务创业,也要鼓励农民带回技术和先进的思想,为家乡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去年全乡劳务输出1082人,劳务收入达492万元。

  格茸表示,今年,燕门乡将加强核桃改良和推广优质核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技能,并利用当地饲草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条件,在做大生猪产业的同时开发野猪、土猪等生态养殖,加大农业资金督查力度,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力求实现核桃优质化、葡萄丰产化、养殖生态化的目标,为打造燕门农业产业品牌筑牢基础。 (记者 杨翠海)


  乔文清委员: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三农”问题是今年全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来自维西县中路乡的政协委员乔文清谈了自己的观点。

  乔文清委员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很多,以维西县中路乡为例,由于中路乡属于二半山区,以往农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为生,年景好时的收成仅够一家人吃饱肚子,如果遇到受灾的年份需要国家扶贫,按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摆脱贫困,现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种核桃和进行生猪养殖后,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5000元,好的能达到近万元,致富奔小康对山区村民来说不再是梦。

  乔文清委员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老百姓意义重大,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的全程参与。一是政府应协调规划好全州农村产业布局,因为群众自发调整存在局限性,不可能从全州宏观角度思考,有部分群众甚至存在着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简单等同于减少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的思想而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这都需要政府宏观把握正确引导。二是政府应鼓励农村产业走一体化和市场化道路,使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三是政府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专业化生产和区域经济优势。以维西的核桃产业和德钦葡萄种植业为例,依托“康邦”公司和香格里拉酒业公司,通过 “订单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就为两县农户增收上千万元。四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全州农村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以增强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五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农村产业中发挥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好的技术在农村很受欢迎,建议增加科技下乡次数、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提高我州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记者 杨勇)


  李学莲代表:建设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2008年全州涉农资金投入达42074万元,对农民直接补贴资金7542万元。今年全州将以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来自香格里拉县上江乡福库村的州人大代表李学莲高兴地说。

  李学莲告诉记者,近年来,福库村10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公路,有的铺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泥路面,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前几天实施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全村群众都看上了《新闻联播》,摆脱了以前贫困落后的生活,新农村建设干得红红火火。以前全村靠种粮吃饭,没有什么大的经济收入,如今村里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等一系列项目,农田水利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增收也有了保障。

  下一步,村里将加大二半山区的4个村民小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药材种植,预计将种植1000亩药材,同时大力发展土鸡、牛羊等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江边坝区除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外,将大力发展蚕桑养殖,全村今年预计种植3000多亩桑树;进一步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引导群众走上科技兴农、科技致富路。

  李学莲说,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还有许多惠农、强农政策,只要大家共同奋斗,建设和谐幸福的新农村目标一定能实现。(记者 石显尧)


  和先念代表: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州人大代表、塔城镇党委书记和先念告诉记者,维西县塔城镇以蔬菜种植、花卉栽培、药材种植和畜种改良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塔城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按照“政策推动、干部带头、科技示范、能人带动、企业连接”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机制,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经济作物,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交通便捷、区域集中、专业种植的优势,重点在启别、柯那沿线适宜地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0亩,蔬菜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迈进,生产效益大为提高,平均每亩蔬菜收入达1000元以上,种植水平高的农户亩收入接近2000元。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部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塔城镇在继续抓好青稞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大白芸豆、油菜等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全镇共发展经济作物2650亩,其中在川达、海尼、巴珠等高寒山区推广大白芸豆种植2299亩,青稞基地建设820亩,河谷沿线柯那村、启别村发展小香蒜基地50亩。在适应种植和管理的巴珠和其他部分村组大力发展药材产业。2008年,全镇共种植当归、秦艽等药材1150亩。 花卉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塔城镇坚持“市场引导、科技先导、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在比较贫困的高寒山区川达村推广香水百合种植140亩,现有种花户167户,占全村农户总数户的43%,每亩收入达3000多元,使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和先念认为,当前,塔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塔城将扎实抓好蔬菜基地建设,依托现有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动全镇蔬菜生产向无公害、标准化方向发展。继续抓好花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花卉公司的沟通和联系,实行合理配置,订单销售,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记者 王劲梅)


  刘文武代表:打造“永春中药谷”带动农民增收

  “永春乡致力于打造‘永春中药谷’,老百姓已从种植各类中药材中尝到了甜头,我们将继续鼓励帮助农民通过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州人大代表、永春乡乡长刘文武在“两会”期间对记者说。

  去年,永春乡共种植13000多亩木香、当归等药材,全乡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永春乡农民人均年收入是2535元,相比前年的1672元有了明显的提高。

  今年,为了抵御部分药材价格下滑引起的风险,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了解到市场上党参价格坚挺,就带动农民新种植了1000亩党参,并鼓励农民与县内一家供销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以保证农民的药材有销路。除了种植中药材,永春乡还鼓励农民种植2000亩核桃,其中规范种植了400亩连片核桃。

  核桃的挂果周期是5年,5年后,种植核桃的农户便可以拥有稳定的核桃经济收入。永春乡还计划在核桃树空白地里种植畜牧草,支持群众养殖本地鸡和本地猪,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把永春打造成生态文明小康乡镇。(记者 王劲梅)


  州扶贫办: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创新藏区扶贫模式

  2008年,我州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共安排6750万元资金,实施27个建制村扶贫整村推进,解决1.9万人的贫困问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特别是如何加大整村推进和“三建三创”工作力度,结合我州实际,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记者采访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据了解,当前,“三农”工作要紧紧抓住由“生存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州扶贫办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全州力争投入1亿元扶贫资金,这些资金主要包括中央、省以及沪滇对口帮扶资金,其中2000万元主要用于全州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其余8000万元将投入到31个建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和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把整村推进和当前我州开展的“三建三创”有机结合,按照“五建、五通、五有”的要求,即:建制村建一支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建一个文化室,建一条进村公路,建一批输电线路工程,建一套广播电视信号系统;20户以上自然村通简易公路、通村内卫生道路、通安全卫生自来水、通电、通广播电视信号;农户有一幢永久性住房、有太阳能或沼气池,人均有一亩稳产农田地、有一亩特色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户有一个劳动力培训转移。

  二要积极争取沪滇对口帮扶现场会在迪庆召开,重点实施好沪滇对口帮扶项目。以沪滇对口帮扶现场会在迪庆召开为契机,积极争取沪滇对口帮扶资金对我州的重点倾斜。

  三要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扶贫试点工作,把一次性无偿产业扶持逐步转变成滚动式无偿产业扶持。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香格里拉县的金江镇、尼西乡和维西县的塔城镇实施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扶贫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我州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改变集体经济“空壳”村。按“三级联创”的要求,积极开展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工作,真正使“带头致富”变为“致富带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要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在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措施上,近期,州扶贫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大宗扶贫物资实行县级指定限价采购办法,以保证扶贫资金安全运行。(记者 李清填)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