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的福音 雪域高原的节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3-27 12:16:03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 江巴吉才

  1959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改组后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与一个新时代的兴起。西藏百万农奴与全国一道昂首迈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开始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由此拉开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西藏百万农奴从此翻身得解放。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1月召开的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是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后设立的首个法定节日,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设立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从此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挣脱了旧的封建农奴制度枷锁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的权利。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有助于我们饮水思源,坚定信心。设立这个纪念日,对于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饮水思源,进一步增强爱党、爱祖国、爱新西藏的感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对于进一步揭露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综观历史,长期以来,以达赖为首的分裂主义集团时刻梦想在西藏恢复反动、黑暗、野蛮、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不断组织策划分裂破坏活动,千方百计阻挠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进步。西藏各族人民从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剥削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经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更加认清了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有助于我们不忘历史,珍视现实。设立这个纪念日,将有助于国内外各界人士全面认识西藏农奴制的那段黑暗历史,看清达赖集团所鼓吹的“最神圣、最美妙制度”的真相,更加珍视给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强国之路、富民之道,更加珍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历史雄辩地证明,在西藏及广大藏区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使百万农奴站起来,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历史中彪炳千秋的一个伟大壮举。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占藏区人口95%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藏区社会跨越式的发展,就没有藏区各族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有助于我们警示今人,教育后代。设立这个纪念日,对我们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警示我们不要相信谎言,警示我们不要上当受骗。当前,达赖集团在境外建立和维持着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破坏西藏发展稳定和分裂国家的活动。他们在国际上颠倒黑白、大造舆论,千方百计希望恢复他们失去的封建农奴主阶级统治的“天堂”。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我们与达赖集团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的实质,根本不是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而始终是进步与倒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我们要紧紧抓住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有利机会,加大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

  迪庆藏区也同西藏一样,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

  迪庆藏区大概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步入“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深受西藏统治势力的影响,迪庆藏区长期处在土司、僧侣和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之下,不到总人口百分之一的土司头人、僧侣和贵族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地的寺院成为“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严重阻碍了迪庆藏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致使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艰难,人口发展缓慢,迪庆藏区处于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

  在法律上,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法律是维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代表着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意志,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利益。僧侣贵族和土司头人的命价至少比农奴高两倍。以“神明判决”的形式判决疑难案件来欺骗人民。对犯人处以挖眼睛、割鼻子、剁脚等几十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在政治上,农奴主和僧侣贵族享有种种特权,农奴没有人身权利,更没有政治权利。农奴主和僧侣贵族利用封建特权,随意侵犯人身自由,霸占人家妻女,抢夺人家财产。

  在经济上,农奴深受土司、寺院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重重剥削,被剥削量占了农奴实际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占迪庆人口百分之五的奴隶,更是一无所有,没有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任意奴役、打骂、买卖以至杀戮,长期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红星照耀雪域高原,翻身农奴获得解放。1950年广大农奴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党和毛主席派来的人民解放军,迎来了解放,砸碎了千年的铁锁链,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12月组建迪庆藏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表达了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标志着迪庆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的理想得到了实现。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跃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迪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迪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迪庆各族人民纷纷支援和平解放西藏与平息叛乱斗争

  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总根源,也是西藏及其它藏区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党中央将解放西藏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任务之一,并强调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950年5月,刚刚获得解放的迪庆各族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解放西藏,积极投入到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行列中,为从南线进军西藏的解放军部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迅速形成了群众性的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热潮,先后组织完成3次运粮任务。第一次出动运粮民工2400人,骡马900匹,运输粮食11.05万千克;第二次出动运粮民工2157人,骡马500匹,运输粮食2.1万千克;第三次出动运粮民工5774人,骡马1210匹,运输粮食26.25万千克。同时,有千余人参加了筑路队伍,修路架桥,加紧修筑滇藏公路,形成了解放军打到哪里藏区各族人民就支援到哪里的浩大声势,为维护祖国统一,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包括迪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顺利进驻拉萨。然而,包括迪庆在内的部分藏区并未就此同全国各地一样走上和平发展之路。1956年2月和4月、1957年3月,康巴地区南部的乡城、稻城、得荣等藏族地区,滇西北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县藏族、彝族地区和四川小凉山彝族地区相继发生武装叛乱。1959年3月10日,在西藏顽固坚持农奴制度的农奴主和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在拉萨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宣布“西藏独立”。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央下令平息叛乱,与此同时实行民主改革,彻底解放西藏人民。

  武装叛乱的目的是妄图阻止民主改革,维护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但与叛乱分子的意愿完全相反,武装叛乱促进了藏民的觉醒,推动了民主改革,加快了农奴的解放进程。中央采取了“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正确方针,实行一边平叛一边改革,平息叛乱,迪庆全州11万农奴、890多奴隶从此砸碎封建农奴制枷锁,他们的卖身契、地契和债据等,统统化为灰烬,昔日当牛做马的农奴,真正成了新社会的主人。在支援平息叛乱斗争中少不了物质供应及支前运输,物质供应是平息叛乱斗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迪庆各族人民为了确保平息叛乱部队的物质供应及支前运输,从1956年开始,为支援平息叛乱斗争和土地革命,生产建设运动,修筑丽中公路、中乡公路、中德公路,调集民工24498人,马帮运输人员3402人,骡马6138匹。据不完全统计,至1958年9月参加平叛的部队和地方支前人员44486人,从1956年至1958年底,支前用粮1549万千克,油脂20.5万千克,调集康巴南部支前用粮1320.5万千克,油脂15.5万千克。1959年6月至1960年5月,组织中甸、德钦、维西马帮运输大队,骡马400匹和44个牛队,从德钦运往西藏盐井粮食60万千克,供应草料233.04万千克。在加强平息迪庆境内叛乱保障的同时,更加保障了对西藏平息叛乱斗争的支援。


  新社会新制度给迪庆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生活新气象

  从1957年迪庆成立藏族自治州到现在已有5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50多年里,各族群众摆脱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设了美好的家园,解放和发展了藏区的社会生产力,逐步解决了大多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迪庆的投入逐年增多,仅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达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雪域迪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当前,迪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边境安宁、政通人和,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而过去,迪庆的交通、水电、通信、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市镇建设等方面的状况,可谓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民主改革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全省各族人民的帮助支援下,迪庆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以公路、航空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建州前,在迪庆2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人们日夜穿行于人马驿道上,交通极其险要,地方十分闭塞。如今玉带彩虹绕高原,水陆空四通八达,与国内外连接相通,世界变得真小。截至2007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89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6.8公里。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184个村委会中已有181个通了公路。油路里程从2001年前的147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340公里,22个乡镇通了油路,全州高等级油路从2002年的7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76公里。全长160公里,总投资80余亿元的丽香铁路已经批准立项。各种桥梁在大江大河上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拥有民用汽车2.8万多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占全州汽车总拥有量的76.9%;建成了迪庆机场,开通了迪庆至日本、昆明、拉萨、成都、广州、上海等9条航线,仅2007年香格里拉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4.6万人次。一位在国外居住了54年的藏胞回忆说,他54年前出国,一直没有回到家乡,第一次回国探亲时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过去他去西藏拉萨风餐露宿,徒步行走70多天才能到拉萨,而今通了迪庆至拉萨的航班,从迪庆乘飞机到拉萨还不到一个小时,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好像是在做梦,现在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体系正逐步建成,迪庆电气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水能资源是迪庆四大资源之一,境内有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还有220多条大小支流分布全州,水资源极为丰富。然而,在水能资源如此丰富的高原上,建州前没有一度电,连起码的照明都得靠燃烧松明和点酥油灯来维持。从1963年建成迪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到现在,大小电站星罗棋布,全州水电总装机容量达46.79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27.48%;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奔子栏110千伏变电站及维西至虎跳峡开发区110千伏输电线路,220千伏云南电网迪庆变电站竣工,完成农村电网一户一表改造2500户。电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不断优化。不论在密林深处的山乡,还是在雪山峡谷的村寨,到处星星点点,光明璀璨。过去的松明灯和酥油灯已被明亮的电灯取代,原始的手磨、脚碓、连枷已被电磨、电碾、脱粒机等一系列电动机械取代。家家户户都用起了家用电器,取代了原始柴禾取火做饭取暖。香格里拉县早已跻身于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行列。有一位藏族老阿爸在发电站竣工庆典时情不自禁地高歌:“雪山下为什么闪闪亮?是繁星落到草原上;峡谷里为什么明珠辉煌?是因为电灯发出了光芒”。

  ——通讯事业快速发展,互通国际、国内的现代化通讯网络体系已经建成。使用现代化通信工具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上,迪庆设塘、卡、汛、哨等驿站,专司防卫及传送公文,还用烽火传信等。到建州前迪庆境内仅有邮政代办所8个,二等电报局2个,邮路均为全靠人背马驮的“步班邮路”。通过建州后50多年的建设,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迪庆已经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互通国际、国内的现代化通讯网络体系。截至2008年9月,全州乡镇电话通村率达90%以上,移动信号覆盖了全州所有乡镇及大部分农村和主要交通沿线、景区景点,全州移动手机和小灵通用户近18万户。全州固定电话用户40260户,覆盖了所有乡镇。全州互联网宽带用户有5681户。可以说,全州每两人就有一部电话,每80人就拥有一台互联网电脑,便捷实惠的通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提升了迪庆人的生活质量。信息流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迅速把迪庆与世界连在一起,促进了迪庆跨越发展。过去藏族农牧民们传话、捎信都靠步行或骑马,日报变月报,甚至变年报,新闻变旧闻,是常常发生的事,有时还误大事。如今藏族农牧民们用上电话、手机相互联系,快捷准确,缩短了时空,如同咫尺眼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历史上,迪庆藏区的教育和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读书人也就是僧尼了,然而,获取格西学位的可谓屈指可数。另外,还有一些私人和政府兴办的义学、劝学所等,也只是初识教育。到建州前,境内共有小学102所,初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2178人,初中毕业生不上百人,大学毕业生5人。截至2007年底,全州拥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2742人;小学895所,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583个,小学在校学生3471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6.26%,小学辍学率0.66%。中学23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初高中在校学生20867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058人,初中在校生16809人,初中辍学率2.03%。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784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568人。教师进修学校3所。在藏区乡镇小学基本推行藏汉语双语教学,巩固率较好。在中学、高中设有藏语班,在州里还专门建有藏语文中学1所,进行藏汉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近千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占相当比例。

  ——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香格里拉文化空前繁荣。自古以来,迪庆具有深厚而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香格里拉文化是迪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藏族文化保存着大量的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药、文学等著述,以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传说、故事等。还有闻名中外的藏族文学巨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也保存着独具特色的傈僳、纳西等民族文化。多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客观要求,建设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大州,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实施以来更加得到保护和利用,有200多个项目分别列入全国、全省、全州的保护项目。同时不断健全文化机构及设施,截至2008年初,全州共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共51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馆3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3个,乡镇文化站2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博物馆2个,电影管理机构3个。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76.83%,电视人口覆盖率86.45%。《迪庆日报》出版发行325期348万份。迪庆日报社创办的《香格里拉新闻网》已成为迪庆藏区媒体的“火车头”和“排头兵”,深受国内外受众读者的喜爱。藏族农牧民们坐在家里每天都能收看到国内外新闻,以及致富技能和商业信息等。收看电视、播放收音机、登录上网已经变成了藏族农牧民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迪庆藏区进入几个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最快时期。据历史资料记载,过去迪庆地区缺医少药,人民不堪其苦。德钦设治局卫生院只有1位医生,盘尼西林价格非常昂贵,藏民形象地称其为“色考”(金子的针水)。香格里拉、维西县城开设1至2个中药铺,私人行医者亦寥寥无几。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场大流行疫病,由于没有治疗条件,人民大批死亡。对麻风病人,用请人推下江河、烧死或驱逐等惨无人道的方法来防止传染蔓延;各族人民的卫生条件极差,很多妇女只能在牛圈中生孩子,致使妇科疾病严重,婴儿死亡率很高,性病流行,病魔猖獗,人口发展缓慢,人烟稀少,至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州总人口157095人,总户数29522户,其中少数民族127790人,汉族29305人。建州后基于迪庆的状况,在弘扬和保护发展藏医藏药的同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防病治病,努力改善城乡卫生状况,积极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通过50多年的努力发展,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07年底,全州拥有卫生机构9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91张,其中医院床位数35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74人,其中医生682人。全州有270043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41%。梅毒、天花、伤寒、麻风等疾病基本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结核、脑膜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等发病率大大降低。前几年震撼全世界的“非典”疾病也没有传到迪庆境内。截至2007年初,全州总人口为374500人,其中户籍管理人口347866人。全年出生人口4011人,人口出生率11.03%。,死亡人口2266人,人口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长率4.80%。。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迪庆解放50多年,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中,迪庆的地区生产总值从5000万迅猛增加到50多个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2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0多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就藏族饮食习惯而言,过去藏族饮食结构单一,而且很简单,以青稞、小麦为主粮,以酥油茶和青稞糌粑为主食,大米、面条、蔬菜、水果等只是在过节时偶尔食用,并作为很稀奇的佳肴。如今藏族的饮食结构变得丰富而多样化,而且很讲究烹调技术,大米、面条、蔬菜顿顿有,应有尽有,过去用作节日用的美味佳肴,如今已是普通人家的家常便饭。

  ——市镇建设规范发展,旅游产业迅速壮大。一个地方的市镇面貌,往往会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建塘镇,昔日是“茶马古道”上的古镇,如今已建成了繁华的中心市镇,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高原大地上。高楼鳞次栉比,街宽巷深,灯火辉煌,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古老的马帮铃响早已消逝了,现代的汽车马达声加快了时代的步伐。如今被誉为日月之城的建塘镇已建成了迪庆藏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规占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南北长4250米,东西宽2750米。长征路、和平路、敬香路、中乡路、中德路、环东路、环西路、建东路纵横交错,错落有致,街道宽阔而干净。百货大楼、酒店、宾馆、医院、学校、体育馆、俱乐部、电信大楼、邮电大楼坐落于街道两旁,数十家星级宾馆竞相而建,有的星级宾馆为超五星级宾馆,服务设施齐全。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领略着具有香格里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香格里拉永远是一个好客的地方,欢迎全世界的朋友驾到光临。仅2008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就超过36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2万人次。

  ——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受到特别重视。解放以来,尤其是在迪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特别扶持和倾斜。实践证明,要把迪庆建成民主、文明、团结、奋进、繁荣的民族自治州之一,要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文化科技人才。迪庆50多年来也是这样做的,一手抓在职干部的培训提高,一手抓中小学基础教育,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截至2006年底,全州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已达80.36%,比1958年和1987年分别提高11倍和1.6倍。现在职的地厅级少数民族干部有40人,占总数的88.8%;现在职的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有330人,占总数的87.07%;现在职的享受高级职称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有231人,占总数的77.5%;现在职的享受中级职称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有1813人,占总数的75.5%。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建成。迪庆是一个永恒、和平、宁静、圣洁的地方,有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走有藏区特色的香格里拉跨越式发展之路,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州藏、傈僳、汉、纳西、白、回、普米等26个民族自由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按照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发展民族经济。各民族之间自由相互通婚,建立和睦相处的民族家庭。各民族每逢节日穿着民族盛装各自自由举办各自的传统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年和五月赛马会、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二月八”等。这些节日,虽然是各个民族的节日,但全州26个民族都过这些节日,在迪庆每个月都至少有一个节日过,一年四季都在节日中度过,幸福之花处处盛开。

  ——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充分保护。在迪庆作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全州境内有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巴教、毕摩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和睦相处。以德钦县燕门乡茨仲村为例,全村有藏、白、纳西、傈僳、汉、怒6种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共同建设家园。同时,共同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东巴教、道教4种宗教,甚至有的家庭同时信仰几种宗教,或一个家庭的各个成员信仰不同宗教,互不干涉,和睦共处,一派团结和睦的景象。各级政府也十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大力培养宗教界代表人士,保护宗教寺观庙宇,全州24座藏传佛教寺院和550多个其他固定活动场所均得到修缮保护,满足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迪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迪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制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