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壮美的梅里雪山脚下,他们和群众细数生活变化;在蜿蜒曲折的澜沧江畔,他们用民族歌舞展示惠农政策;在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纳帕海旁,他们为群众描绘发展生态旅游的美好图景……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全州抽调了35名厅级干部担任各乡镇指导组组长、副组长,188名处级干部担任各村联络组组长,工作队员人数共达1365人。 一提起这些下乡工作队,广大农牧民至今仍津津乐道,连声说好。工作队用行动在广大农牧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丰碑。 “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工作队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查里桶村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宣讲活动(2008年1月18日摄)。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了“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全州抽调了35名厅级干部担任各乡镇指导组组长、副组长,188名处级干部担任各村联络组组长,工作队员人数共达1365人。工作队深入到迪庆广大农牧区,在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向群众宣传十七大精神和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带领当地群众修桥铺路、发展产业、规划蓝图,深入村寨访贫问苦、化解纠纷,受到广大农牧民的称赞。(石显尧 摄) 细说诸多新政策 快奔小康增信心 “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你家领到国家的补助了吗?” “我家因退耕还林,每年能得到1000多元补助,退牧还草每年400元补助。” “现在的生活水平与你小时候相比有何变化?” “小的时候,一年能吃到几次大米饭就不错了,现在天天都能吃上大米饭,还有肉、蛋;小时候,孩子只有过重大节日才穿上新衣新鞋,现在孩子穿新衣新鞋很平常了;以前到乡上步行要走上几个小时,现在通了公路坐车不到半个小时。” “现在的教育水平和以前相比如何?” “小时候,一些孩子不能读书,现在村里已经出了4名大学生,很多孩子都能读到初中毕业,孩子上学每年还能得到国家补助。” 在德钦县云岭乡红坡村,下乡工作队干部和37岁的藏族农民斯那扎西唠起家常,一问一答,细数生活变化。 这只是众多下乡工作队的一个很平常的工作场景。每到一地,工作队员都要和群众面对面,坐下来进行对比算账:原来要交多少农业税,现在能得到多少农业补助;原来看病要掏多少钱,现在住院可以报销多少钱;原来孩子上学要交多少学费,现在可以得到多少补助等等。认真算完账,村民说,过去没有比过,也没有算过,我们还真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享受国家这么多优惠政策。 在传播讲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时,下乡工作队在宣传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创新,力求通俗易懂,力求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在内容上,以“衣食住行、就医、上学、税负、积蓄”等八项内容,分“解放前后、建州前后、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算账,总结出一套“八看三算账”的工作方式。还将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很容易被群众接受和理解,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孩子上学不用愁,生病住院可报销,贫困老人领补助,盐巴茶钱有保障……”德钦县4名工作队员将惠农政策融入生动的小品节目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这样的形式好,我全听懂了,知道党和国家给咱老百姓哪些好处。”德钦县奔子栏村老人扎西看完表演后竖起大拇指。 在这7个多月里,下乡干部深入到高寒山区、草原牧区、干热河谷,把退牧还草、良种补贴等多项党和国家的政策,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送到群众的心坎里,坚定了迪庆农牧民发展奔小康的信心。 2008年4月12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工作队组织开展烹饪技能培训班,100多名学员拿到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了“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全州抽调了35名厅级干部担任各乡镇指导组组长、副组长,188名处级干部担任各村联络组组长,工作队员人数共达1365人。工作队深入到迪庆广大农牧区,在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向群众宣传十七大精神和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带领当地群众修桥铺路、发展产业、规划蓝图,深入村寨访贫问苦、化解纠纷,受到广大农牧民的称赞。(石显尧 摄) 访贫问苦解民忧 产业帮扶促小康 能吃得了苦吗?会不会走过场呢?真能住得下来吗? 工作队一进村入户,群众的心中就打出了一串问号。工作队并不急着解释,他们用事实说话,用行动答题。 迪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白玉新至今回想起在工作队的日子仍激动不已,他如数家珍地讲起工作队做的“实事”: 地处梅里雪山山麓的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村民进出村子要跨越澜沧江,江面上只有一座老吊桥,桥龄几十年,桥面上一些木板已破旧脱落,群众来往十分危险。当地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村民比较贫困,无力维修这座吊桥。队员们了解情况后,及时向交通部门协调,筹措了几万元资金,将吊桥修缮一新。 西当村委会村民阿玛康珠家以往年收入约2500元,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将原来的铁核桃嫁接上泡核桃,在核桃树下种植葡萄,并购买了一匹马为游客提供服务。2007年他家收入达16800多元。现在阿玛康珠家已种植了360棵泡核桃树,挂果后每年可以收入几万元。 像驻西当村的下乡工作队一样,数百支工作队活跃在迪庆雪域高原,做着“访贫问苦解民忧,产业帮扶促小康”的实事。各工作队结合所驻村组实际,帮助农民出思路、出点子、出力量、办实事。据介绍,累计帮助各乡镇、村组理清发展思路1471条,提出对策建议866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635篇,为群众办理实事2200多件,投入资金达1473.94万元。活动中还走访慰问贫困户10163户,发放慰问金193.47万元,向贫困群众捐款捐物136.8万元,使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2008年1月4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谷扎村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工作队带领村民修建进村公路。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了“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全州抽调了35名厅级干部担任各乡镇指导组组长、副组长,188名处级干部担任各村联络组组长,工作队员人数共达1365人。工作队深入到迪庆广大农牧区,在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向群众宣传十七大精神和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带领当地群众修桥铺路、发展产业、规划蓝图,深入村寨访贫问苦、化解纠纷,受到广大农牧民的称赞。(石显尧 摄) 自带食物住村寨 奏响藏区和谐曲 德钦县升平镇党委副书记马彩花是一名下乡工作队员,她和另外5名工作队员常驻在升平镇阿东村,她借用当地村民的房子住下,每周回家一趟背回大米、蔬菜自己做饭。一次,雨水冲毁公路,交通中断数天,她自带的食物吃完了。当地是高寒山区,没有蔬菜,她连续几天都是馒头蘸辣椒面,嘴唇都吃出泡来了。 这只是众多下乡工作队员生活的普通场景,大家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给村民添麻烦,日常生活能对付就对付。但在改变村民发展观念的工作上,队员工作起来丝毫不含糊。 “涉及自身利益时,每个农民各有各的想法,一时要改变他们还真不容易。”对此马彩花感触颇深。阿东村的气候很适合种葡萄,德钦县政府从山东请来葡萄专家,为村民培训葡萄种植技术。马彩花说,阿东村原有20多户种植葡萄,设想中会有很多人参加培训。但专家第一次进村就冷场,只有几户农民来培训。 工作队了解到,39岁的鲁茸尼玛是村里的能人,家里土地多劳动力足,很多村民都在看他的态度。但鲁茸尼玛却固执己见:种青稞小麦卖不出去,自家可以吃。种葡萄,卖不出去又吃不完,怎么办?工作队员告诉他,有葡萄酒厂上门收购,不用愁销路。县政府已经过多方调研确定发展葡萄产业,政府会全力为农民着想。经过5名队员前后3次“磨合”,鲁茸尼玛答应先种植3亩葡萄,2008年亩均收入1500元左右,比原来种青稞收入翻了一番。鲁茸尼玛的尝试成了“活教材”,现在全村有80多户共种植葡萄120多亩。 “干部只要用真情就会赢得村民的理解,就能将乡村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出和谐关系。”马彩花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阿东村有2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一次因地界不清出现争执,几十名村民聚集在山头上随时可能激化矛盾。马彩花听到消息后,立即和其他队员赶赴现场。当时已是下午5时多,他们翻山越岭晚上8时多赶到现场。此时,这些村民正围着火塘烤火,队员顾不上饥饿,坐在火塘边,耐心地和他们说道理、讲法律。村民被工作队员的真情和耐心打动,纷纷表示不会闹事。最后大家散去,没有发生过激事件。 像马彩花一样,很多进村入户的工作队干部,用真情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在雪域高原奏响和谐乐曲。据统计,“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期间,工作组共排查矛盾隐患784件,调处矛盾纠纷656件。 “干部与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对干部就有多亲。”驻虎跳峡镇金星村工作队队员张泽锋感叹道:“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下乡检查’,而是真正沉下身去,深入田间地头,当面听到批评声和埋怨声,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 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说,“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已顺利完成,这一活动为全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工作队所到之处,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农牧区升起,飘扬在迪庆雪域高原上,指引和带领着大家奔小康。(新华网记者 王长山 蔡祥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