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的人认为旱灾也是一次发展农业的契机, 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本改变靠天吃饭 2月4日,张超摄于尹庄村田间。 最近,一个署名“漯河村官”的抗旱博客在网上广受关注。作者张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现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尹庄村当党支部副书记。2月3日他在发表了一篇《我村村民开始开展抗旱自救工作》的博文,详细介绍了村里抗旱情况,并贴出了8张抗旱的照片,几天内,点击量已超过13万。网友争相留言:“支持一下,道一声 辛苦了。”“有机会去慰问你们!”“地震我们都挺过来了,没什么难得了我们中国人,全国人民都会和你们在一起。”……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3056人的调查显示,92.2%的人表示关注当前旱情(其中39.3%的人表示“十分关注”)。50.8%的人表示,在灾害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要团结起来用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94.7%的人希望为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月8日,村里来了20多个青年志愿者,团区委组织了一些单位的团委书记亲自担任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帮助我们。”张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本次调查中,55.6%的人表示会为灾区祈祷、祝福;42.2%的人希望为旱区捐款;37.4%的人要为抗旱献计献策;20.5%的人表示会随时待命,作为志愿者赴灾区帮助抗旱。没打算做什么的人仅有5.3%。 据了解,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落实中央投资中118亿元与抗旱有关的项目建设。截至2月11日,8个受旱省的各级财政已经累计下拨资金25.7亿元支持农业抗旱。 调查显示,67.7%的人建议,对抗旱补助经费发放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应公开透明;44.1%的人希望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农民种粮和抗旱救灾的积极性。 刘飞(化名)是一家报社唯一前往灾区采访的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他的时候,他刚在河南、安徽结束采访。在刘飞看来,大部分灾区的现状是缺水、不缺钱。以安徽亳州的一个县为例,村民每天开8小时的抽水泵,政府给30块钱的柴油补贴。抗旱花2000元,政府要补1000多元,这笔钱就已足够灌溉33亩地,救活了庄稼,每亩地还能有三四百块的收入。算清了这笔账,刘飞说,“只要补贴到位,抗旱的投入产出会很高,积极性当然也很高了。” 2月12日,河南省郑州市多家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倡议:绿城社工服务站要招募50名志愿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抗旱浇麦。倡议发出1个小时,就接到近10个报名电话。站长陈骋说,这个倡议的起因是他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助电话,说大闫庄村现在急需抗旱设备和人手。拨打这个求助电话的,是新郑市八仙乡大闫庄村村委会主任赵新民。 “我们这个地方很穷,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儿童就有60多人。一些低保户,一个月补贴50块钱,生活都维持不了。现在受了旱,又没设备,只能眼看着旱死。”赵新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村里现在油菜已经死光了,麦子还有点救,要是赶紧浇上水,兴许能救回一半。 两天之后,记者再次联系绿城社工服务站,得知到2月14日,50名志愿者已经全部招齐。现在他们正在和一些政府部门、厂家联系,希望能够协调借用一些水泵、电缆线、发电机,和志愿者一起送到急需帮助的村庄。 灾害中也蕴含着机遇。旱灾的苗头刚刚出现时,村民告诉张超,村里曾经打了10口井,但没有很好地保护,时间一长就堵满了垃圾,能用的只剩下四五口。这次抗旱把之前的井全都给清洗了,又新打了几口,如今有十几口井在同时浇地。“有了井,村民也买了机器,也许今后就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了。”张超说。 调查中,59.4%的人认为,旱灾也是一次发展农业的契机,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