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年,不仅仅是我州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30年,也是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的30年。随着社会各个领域变革的加剧,不可避免地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就业从单一的国家分配向多元化择业转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再要求高薪水,不再挑选就业地区,而是更加理性,希望在岗位上能够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进国家机关已不再是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鼓励广大青年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为他们创业提供各种帮助。在政府和社会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个人的努力,我州许多青年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本文,我们不难发现,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我州大部分青年在择业时,已渐渐把发展前景列在首位,很多青年在择业时更加理性,他们向往的是有力于自己发展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天地。 2004年,沈晓芹幼师专业毕业后,在家乡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办起了该镇第一所幼儿园。刚开始条件限制,幼儿园只能办在自己家里。经过4年努力,幼儿园里已经有了80多名学生,当地适龄小朋友入园率达到了90%。现在她又在香格里拉城区开办了城北幼儿园。目前两个幼儿园里共有160多名学生,十几名幼儿教师。沈晓芹成为我州广大青年转变就业观念的典型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就业观念的改变,从最初的国家统包统分逐渐向多元化自主择业转变。 统包统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统一 从1978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就业实行“统包统分”政策,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当时的城镇青年如果不是大中专毕业的,还可进父母工作的单位顶替父母上班。1986年,我州废除了“内招顶替”制度,单位新招工人员改为择优录取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与城镇青年相比,农村青年除了极少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进入城镇工作外,大多数人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耕种,进城务工对当时的农村青年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 1998年中专毕业,现就职于香格里拉县公安局的杨永军,是最后一批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学生。他说,虽然,他们只要上了中专、大学就不用为工作担心了,但这种分配方式相对的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分配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只能听天由命,工作几年之后有很多同学都因为不适应或不满意又重新换了工作。 那个时候的青年人在评价职业时,首先看重的是社会地位,其次才是个人才能的发挥和报酬。据当年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蒲丽琳回忆,从农村回城后,知青进什么单位都是由政府统一分配,只有政治背景好的极少数人才能进入党政机关,其他则分到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能进党政机关工作,在当时来说是很让人羡慕的,许多待业青年都是在没有其它出路的情况下,才会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农民工进城”和城镇青年的双向选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户籍管理制度和粮油供给制度的放开,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力度加大,许多农村青年把就业眼光投向了城镇。1993年开始,我州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陆续进城务工。根据当时的州劳动人事部门统计,第一次农民工进城高潮是1999年,当年三县城区来自全州农村的打工人数约有20000人,这一时期打工人员从事的行业分布很集中,80%与建筑行业有关,其次是服务行业。来自维西县白济汛乡的阿花就是1999年到香格里拉县城打工的。她说,城镇里生活条件好,工作相对轻松,收入也高,在农村苦干一年也比不上城里的几个月,这都成为吸引她和同伴们到城里实现梦想的原因之一。 城镇青年就业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身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加之政府机构精简,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下岗分流,就业矛盾就显得极为突出,没有了所谓的“金饭碗”、“铁饭碗”。从2000年开始,全州统一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国家统包统分时代一去不复返,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青年择业观发生重大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变革促使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把“经济利益”作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州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成为青年择业的热门,传统的优越单位如党政机关、科研部门、文化系统等的吸引力相对削弱,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导游张小华回忆,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导游这个职业,主要看重的就是收入很高。同一批毕业的同学因为进的是机关,都还在为买房子辛苦攒钱时,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买了一套10多万元的住房。 自主择业——追求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州青年择业进入了多元化时代,自主择业观念已深入人心。 农村青年通过读书、学习也获得了与城镇青年相同的工作机会。来自德钦农村的卓玛大学毕业后,通过全州公务员统一考试,进入了州级机关工作,这是她的父辈不敢想象的。即便是进城务工,农村青年所能从事的岗位也不再局限于建筑等少数行业。通过参加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事餐饮服务、酒店、保安、导游等不同行业,仅2007年州劳动力市场就为进城务工人员联系提供本地岗位570个。与此同时,就业区域也不再局限于州内,从1992年开始,州人事劳动部门就开始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发展到现在,平均每年有7000多人到外地州市甚至国外工作。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也慢慢走出原来的“糊口策略”,外出务工不再以“赚钱”、“寻求生存”为唯一原则,他们不再甘愿充当城市的“过客”,而是力争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做城市的主人。香格里拉县赴毛里求斯务工的央次3年打工赚了十几万人民币。央次的文凭虽然不高,但她努力钻研业务,勇于吃苦,不久便成为了厂里的骨干。她告诉记者,在毛里求斯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和市场意识,目前她正在做市场调查,在香格里拉发展自己的事业是她下一步目标。 目前,城镇青年就业的途径主要有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进入国有或私营企业;自主创业几种。由于党政机关所提供岗位有限,能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只是少数。据州人事局统计资料显示,从2002年至2007年全州有6300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大约有1800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8%,大部分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后两种途径解决就业问题。 客观环境决定了城镇青年转变择业标准,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被普遍接受。为鼓励青年创业,我州党委、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和办法。2007年开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在我州开始实施。该项目主要通过组织社会力量扶持青年积极创业来带动就业,促进青年、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目前,全州已有17名青年通过了YBC贷款资金扶持申请,获得的援助创业资金超过50万元。 200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的小张说,毕业后父母本想让她考公务员,但她的兴趣是搞企业管理,所以就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外地企业打工一年后,她和两个朋友合作在香格里拉开了一家民族商品店,利用学校所学知识和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她的店已慢慢走上正轨,月营业额已经超过万元。 随着观念的转变,许多青年在职业评价上,逐渐把发展前景列在首位,很多城镇青年向往的是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他们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记者 杨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