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提速 风光无限 历史上的迪庆,似乎还与“封闭”有一定的距离,“茶马古道”纵贯迪庆,维系着与外界的交往。由于历史等原因,迪庆一步步走向保守,走进封闭。开放的大路被阻断,交流的大门被关死。 1992年前在虎跳峡镇派出所工作的民警,当时除了维持一方社会治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不断劝阻前来旅游的外国游客。那时候,金沙江的对岸,矗立着不少的警示牌:外国人严禁进入。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开放的暖风才开始在迪庆高原轻轻吹拂。这时,迪庆人痛苦地发现,内地的开放已经走在了前头,山那边的海,早已不容争辩地“近水楼台先得月”。 既不靠海,也不沿边,迪庆的开放之路从何而行?迪庆人并没有在重峦叠嶂前踌躇不定,而是认真地寻找险道雄关中的突破口,在开放的征程上奋起直追。 迪庆的对外开放,最初以旅游接待拉开了序幕。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保护完好的生态植被,成为吸引国内外朋友的一道靓丽风景。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了虎跳峡边、独克宗古城里。 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在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形势下,要想发展,惟有开放而别无选择。当中国时代的列车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时候,迪庆历届州委、州政府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迪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程度低。从1992年开始,加大开放一直成为了迪庆的发展战略。 迪庆开放需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还有技术、资金、管理…… 第一个合资企业德园木制品厂落户迪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梅里公司抢滩迪庆,开发优势生物资源,迪庆山珍漂洋过海登陆日本,深藏于大山中的人们打开山门,开始融入到世界,与五湖四海的外商打起了交道。懂一门外语成为一种风尚,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为了在官方文本中屡屡被提及的高频词,迪庆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气度敞开胸襟引来了四海客商,一个个发展指标被刷新,一个个宏大的目标被确立,站在继往开来新的起点,迪庆人充满着创业的激情与自信。 开放创造了迪庆的奇迹:1992年前,到迪庆的游客还不到现在黄金周一天接待的游客数。而到今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就超过34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0多万人次。如今,外国人到迪庆,再也没有围观的人群。1992年前,迪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本地通”,而目前,已有国内10多个省区的投资者前来迪庆投资置业,涉及迪庆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行业,而且大多投向我州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旅游文化、生物、水电、矿产等行业和领域,在14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不乏有ALILA集团、新加坡阿曼酒店集团、悦榕集团和中信资本等国际知名公司,怀揣梦想,置业迪庆。 借鸡生蛋,促进了迪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借车赶路,促进了迪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逐步升级;借船出海,促进了迪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