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回应"拘查"传言:黄光裕仅"协助调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1-25 09:48:44

?□一则“拘查”传言,让中国首富黄光裕又站到了聚光灯下。

  针对?“国美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被拘查”的传言,国美集团昨天正式辟谣,称黄光裕未被拘查,仅仅是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他人的情况,且此事与国美集团毫无关联。与此同时,中外家电巨头也纷纷表态鼎力支持国美。记者昨天走访发现,沪上多家国美门店经营正常。

  “只是协助调查他人状况”

  “黄光裕没有被拘查,仅仅是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他人的情况。但按照法律要求,不能公开协助调查的内容。”国美集团相关人士昨天向晨报记者表示。

  国美集团昨天发布的官方声明强调,国美电器管理层正在核实相关情况,目前国美电器没有接到任何部门与本传言有关的法律文件。声明称,国美电器是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具有成熟的管理运营体系,经营管理一切正常,国美电器的前三季度经营业绩优秀,管理层对未来业务增长充满信心。

  声明还透露,对于该传言,三星、海尔、格兰仕、创维、长虹、海信、TCL、康佳、美的、夏普、飞利浦、索尼、松下、西门子、方太、老板、帅康等家电业巨头向国美电器发来声明,鼎力支持国美电器。

  家电巨头鼎力支持国美

  对于国美这样的零售业巨头来说,上述家电企业的支持非常重要,也击破了“部分供应商停止供货”的传言。昨天,多家家电企业接受采访时称,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美电器,继续加强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表示,海尔电器与国美电器建立的多年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利于在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中国的时候,推进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据了解,在国美电器成立22周年的大单采购会上,海尔集团刚刚与国美电器签订了2009年的第一笔32亿元订单。“今天的国美电器已是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这是国美电器对中国家电行业和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长虹将继续深化与国美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中国家电业的发展。”长虹公司副董事长林茂祥对此表示。

  此外,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康佳集团多媒体总裁穆刚、美的制冷集团总裁方洪波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国美电器鼎力支持。三星等多位供货商老总告诉记者,自己从未表示要停止供货,不知网络上的传言从何而来。

  昨日停牌是计划中的

  此前也有传言称,国美计划于24日停牌,并将停牌与“黄光裕被拘查”的传言联系起来。事实上,国美电器昨天确实在港交所停牌,但其原因是发布三季报。“根据港交所的信息披露规定,发布事关股价的敏感信息,或者公司重大事项,均需要停牌。按照时间推算,国美因发布三季报而停牌是早就计划好的,与传言应该并没有逻辑关系。”熟悉上市公司规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国美电器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大幅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截至9月30日,国美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人民币(同下),同比增长20.0%;毛利润和其它收入分别为35.7亿元和25.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7.98%和39.40%。

  国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晓同时表示,面临经济环境放缓的挑战,国美将继续在二级城市和乡村地区审慎扩张,也要抓住政府促进农村家庭消费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记者手记]

  疑云重重的传言

  短短几天之内,有关“黄光裕被拘查”的传言通过短信、网络等途径演绎得越来越夸张。昨天的论坛中,一些帖子对黄光裕事件的原因猜测已经到了离谱的地步,甚至与黄光裕八杆子打不着的“最牛散户刘芳”也被用来拉郎配,难免让人联想到“三人成虎”。

  这个传言的产生和变异颇为耐人寻味。它肇始于19日那条蹊跷的匿名短信,平白无故地出现在一众记者的手机上,有记者回拨电话居然被立即挂断,使此短信的来源疑云重重;随后的两天,网络将这个传言进行了无数次的复制和传播,特别当冠以“中国首富”的头衔时,传播的内容本身已没有太多人考究,反倒是猎奇成为重点。

  然后是境外媒体的登载,不可思议的是,个别网站在转载时有意无意地省略“传言”两个字,使得受众误以为“黄光裕被拘查”已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再后来就是对事件原因的种种揣测,各种各样的“知情人士”几乎把进公安局的所有可能统统猜了个遍。当这些猜测被当作事实广泛传播后,真相究竟如何,已经在云山雾罩之中被湮没。

  事实上,如果黄光裕被公安机关调查,后者应该会提供相应的法律文件;而如果真的涉及到“操纵市场”,也应由证监会稽查总队进行非正式调查,在获得确凿证据后进行正式立案调查,此时将知会上市公司要求对此公告,并将在调查结束后公开发布结果,涉及刑事犯罪者将被移送公安机关。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除非有进一步的证据被披露,人们在面对版本各异的传言时,确实应该多一分谨慎和冷静。

  这次的传言并不是一个个案,事实上在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财经大事件中,信息传递过程中都经常发生变异和失真。显然,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和更多“点对点传播”途径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