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12日电(记者吴植)在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51岁农民侯安杰的自家小院里,停放着两台大型拖拉机、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和一辆新款小轿车。而他拥有的远不止这些。 事实上,他的上百台农机具大都分布在11个生产队里,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机耕船、旋耕机、拖车、机动喷雾器和水泵等,总价值100多万元,因为这位全国粮食生产大户一共承包了2.03万亩土地,涉及8个镇35个村。 正因为看到家乡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耕地抛荒,以及国家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侯安杰才走上了流转土地、规模种植致富的道路。今年,他投资800万元,已收获1600万斤粮食。他笑着告诉记者:“我从不透露自己的收入,但种田肯定比开金矿更赚钱!” 侯安杰1976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十年铁匠,办过矿山机械配件厂。“1994年,一个国营矿山的领导对我说,‘现在私人开矿赚钱,不如你也去开个矿吧。’” 于是,侯安杰开始在陕西经营金矿。然而,2000年的一场生产事故让他损失惨重。他离开陕西,寻思着做什么生意才赚钱。“去温州考察后,我觉得办皮鞋厂不错,可有一次乘车途经安徽,我看到道路两旁的药材林,便萌发了种植药材的想法。” 2001年,侯安杰和本村60多户人家签下他的第一份土地流转合同,承包520亩荒山套种药材和果树,当年纯收入达11万元。第二年,他趁着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又承包了1300亩荒山种植刺槐、湿地松和银杏。 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并给予粮食生产补贴的激励下,他于2003年开始承包更多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还聘请了一批种田能手和科技人员组成生产队。他承包土地遵守“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仅支付租金,而且国家的种粮补贴也归出租地的农户所有。 “一户人家靠手工劳动种两三亩地效益低下,农资涨价和自然灾害又使生产投入增加,农民只好进城打工,大量土地被抛荒,这对国家粮食安全很不利。这些土地不如给我搞机械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种植。”侯安杰说。 随着规模效益的扩大,他承包的土地面积逐年上升,2006年时为4000亩,2007年时为9200亩,2008年达到2.03万亩,其中包括1.68万亩水稻。“有人主动找我签合同,要我帮忙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侯安杰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未来农业改革确立了方向,给土地流转定了调,我一口气把会议文件读了三遍,觉得中国‘三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侯安杰打算明年发展生态农业,把一块5800亩的连片土地建成优质稻示范基地。他还准备注册“侯安杰牌”大米的商标,并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