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门,这个产品以至于(我们厂)所有的中药注射液停止生产。”10月12日下午,作为黑龙江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唯一发言人,党委副书记冯殿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脸苦笑,但并不讳言可能的最坏结果。“现在,我们全厂2000多号人的命运,都要等待最后的结果。” 10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批号:2007122721、2007121511,规格:100ml/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 “企业从8日开始主动停产,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组的调查。至今,调查尚未完成。”冯殿国说,目前所有产品都受到严格监控,企业没有人可以接近生产车间及库房。 记者在现场看到,完达山药业始终大门紧闭,除了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和部分厂领导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厂区。门卫告诉记者,从10月9日开始,调查人员几乎昼夜工作,至今已连续四天四夜。 “刺五加注射液”溯源 完达山药业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兴凯湖以北的密山市裴德镇,建于1961年,主要生产刺五加、双黄连系列产品,为黑龙江农垦总局下属企业。 刺五加为东北地区特产的药材,药用部分主要是茎秆,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也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2007年11月,完达山药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改制之后,农垦总局持股49%,管理层持股51%。2007年,其销售收入接近1亿元,是密山市的第一纳税大户。 改制之前,完达山药业包括片剂在内的所有剂型,都在裴德工厂生产。改制后,片剂、胶囊剂等,被划分到完达山药业哈尔滨分厂生产,裴德总部则主攻注射液和口服液。 冯殿国介绍,早在1974年,刺五加注射液就试制成功了,由裴德医院制剂室的一位老医生研制而成,最初定名为“7411”。刺五加注射液的主治范围为,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梗阻等,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更年期综合征等。 1983年,完达山制药厂向国家申报,并获得正式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这个产品的企业。最初,刺五加注射液仅获批在黑龙江省内销售使用。 1998年,这个药品进入了国家药典,成为国家标准。据了解,目前,邻近的乌苏里江制药厂、珍宝岛制药厂等几家企业也生产该注射液。 完达山药业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共有2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三个规格,差别在于:20毫升的针剂需要配伍后才能进行静脉滴注,即加入盐水等其他成分;而100毫升和250毫升则是配伍好的产品,可直接滴注。 冯殿国对记者强调称:医院在配伍过程中,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而配伍好的成品则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但问题是,此次完达山药业发生问题的,正是100毫升规格的产品,也就是“配伍好的”刺五加注射液。 对此,冯殿国表示,“国家批准文号下来之后的多年里,企业在生产中是有一些工艺革新,包括引入100毫升、250毫升大瓶的产品,但这些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这么多年来,药品质量一直很稳定”。 所有环节排查 据了解,药监部门对完达山制药的调查,涉及药品原料采集、生产工艺、罐装储运等整个生产过程。 刺五加多为野生,人工栽培量很小。每年11月中旬,完达山开始到山里收集药材,范围覆盖长白山、老爷岭、小兴安岭等东北山区。冯殿国介绍称:“每年要收几千吨,我们在原料采购中一根一根挑拣,在粉碎加工之前,也要逐根检查是否真正的刺五加,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么做的。” 据其介绍,刺五加被采集之后,要经过粉碎、提取、超滤、沉淀、去蛋白等工艺,提炼其中有效成分。原料一般赶在六、七月份雨季之前完成提取,供全年生产使用。 除了原料、生产等环节以外,一位完达山药业员工提醒记者,流通、使用环节也可能出现问题。刺五加注射液产品标签亦标明:如发现药液颜色变深、有异物、产生沉淀或浑浊、漏气、玻璃瓶有细微裂纹及封口松动,禁止使用;有过敏史体质者慎用。 “最终的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现在还没有结果。”13日,国家药监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对记者表示,现在还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一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还是药品质量问题。 但对完达山药业的实质影响已经产生。该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已暂停销售和使用,大量产品被封存,更多的产品在召回途中。 据了解,完达山药业每年生产20毫升装的刺五加注射液2000万支,100毫升和250毫升规格的总计约400万瓶,产品覆盖除西藏地区以外所有的内地省份。目前,尚无法统计“尚未使用产品”的具体数量。 冯殿国对记者表示,企业改制完成到事发之前10个月里,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比2007年好了很多,但这很可能是最后的昙花一现。他承认,即使产品质量没问题,重拾市场信心也是非常困难的。 中药注射液监管升级 “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致死事件”爆发,继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暂停使用”引发行业阵痛后,中药注射液的安全再度引起关注。 此前,2001年11月到2006年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发布1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10种中成药因发生不良反应被通报,其中,中药注射剂有7种。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也对记者表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搜集到的报告中显示,在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注射液所占的比重很高,接近70%。 国家药监局网站信息显示,目前生产刺五加注射剂的企业,包括完达山药业在内共有6家。其他企业生产的刺五加产品,多为固体制剂。 行业动力 一方面是较高的不良反应比例,一方面却是企业积极的开发生产。 2005年1-10月,中药注射剂已覆盖我国21个省市的1400多家医院,中药采购金额最高的20个品种中,注射剂占16种,前5名均为注射剂。个别大型企业,中药注射剂的产量占产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主导产品。 这背后,其主导动力来自何处? 虽然“中药注射剂”被视为“中药现代化的延伸和发展”,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在前几年的药监大环境下,固体制剂转注射液,算是新剂型的申报,可以重新定价。而且,注射液是在医院强制用药,用量更大。相比之下,比口服药的利润空间更大。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被研制成中药注射剂。然而,中药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提纯,先天即不够稳定。 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也会造成相同品种的副反应不同。一位医生指出,他曾对比研究过黄芪注射液,五个不同厂家的产品,指标性物质黄芪甲苷的含量差异非常显著。 监管升级 “临床上,对刺五加过敏的患者不少,但像这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的,以前没遇到过。”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对于中药注射液“祸事”频发,桂林南药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郑清四对记者表示,中药本身就成分复杂,对其提纯比较困难,而由于纯度不够,诸多的不良反应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杂质。 杜文民建议,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加强临床用药监护,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尽量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 一位药企人士则直言,有的中医注射剂并没有像化学药一样经过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验证。这虽然有其历史原因,但现在应该补充进行系统的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淘汰安全性差的、有替代治疗方法的品种。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开发中药注射剂的风险和门槛都在提升,“从这次过渡期品种审评(2007年10月1号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之前已经受理、尚未完成审评的部分药物)可以看出,中药注射剂90%以上都没有通过,这已经是国家监管部门发出的一个信号:今后,对中药注射剂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高”。 国家药监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也对记者表示,在药监局的监管标准下,中药注射液属于高风险品种,质量标准的提高势在必行。(来源:东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