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全国名叫“国庆”的公民有40万人之多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01 09:09:46

  开篇语:在共和国迎来59岁华诞的日子里,广州日报在广东寻找着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庆”。据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公布,全国名叫国庆的公民有40万人之多。这一个个面孔各异的“国庆”尽管年龄、职业、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发展轨迹也被特定的年代烙刻上了许多共同的符号,他们的人生却与共和国紧密相连。他们的经历,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您或许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人生际遇,为历史所决定,也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筛选上个世纪从50年代开始至90年代的各阶层“国庆”,通过他们平凡的视角感受时代的变迁。

  公务员“国庆”:

  山区城市变身现代都市

  (生日:1956年4月16日)

  黄国庆:我的名字是一个激情燃烧年代的见证。

  蓝天白云下,一幢幢摩天大厦拔地而起。清远,昔日的珠三角“寒极”,如今已变为美丽迷人的现代化江滨都市。“真是再难相信这就是那个过去路不平、到处是竹林的老清远了。”年过五旬的清远市民黄国庆感慨不已。

  1975年,高中毕业的黄国庆来到清新县桃源当起了民办教师。无数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踏着泥泞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为山里娃送去知识的明灯。“最难忘的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山里的风特别大,但心里充满激情,工作起来从不感到厌倦。”老黄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奉献给了沉寂的山区。

  为啥取名国庆?黄国庆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其实生下来的时候,家里是按族谱给我取的名叫庚生,后来读中学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每年国庆节时表演大合唱,我的声音很洪亮,总是被排在前面,后来老师干脆给我改了国庆的名。我对自己的名字感到由衷的自豪,那是一个激情燃烧年代的见证。”老黄说。

  上世纪80年代,老黄被选调进乡镇当文书。90年代,全国兴起下海经商热,老黄停薪留职,下决心搞起了乡镇企业承包。那段日子,大江南北地奔波,月薪过千元,是过去工资的十多倍。

  打小从农村出来的老黄对事业的追求有着比常人更热烈的渴望。“那段日子是相当的风光,洋酒当水喝,轿车最多的时候有3辆。”老黄说起昔日的辉煌日子眼睛又变得有神了。

  然而随着经商热的过去,昔日下海的人又纷纷上岸。“我又回到了单位,经历了商海的沉浮,还是感觉到公务员的稳定生活更适合自己。”不久他成了一名国家干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令老黄悟出了宠辱不惊的生活原则。如今,他已是单位的副职领导了。


  农民“国庆”:

  我与共和国一起长大

  (生日:1951年10月1日)

  杨国庆:父亲祈盼我和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共和国一起成长。

  今天是10月1日,与共和国同一天生日的杨国庆也迎来了自己57周岁生日。昨日,梅州市梅龙坪村的杨国庆说,作为普通老百姓,从记事开始,每一年的10月1日,他都要祝愿祖国繁荣富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杨国庆告诉记者,他出生那天刚好是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国庆节,当时当教师的父亲想都没想便给他起名叫“国庆”,祈盼自己的儿子和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共和国一起成长。

  杨国庆说,父亲是越南归侨,上世纪40年代从越南回到故乡种田,父亲一直教育他们兄妹,做人要爱国、正直、勤奋、向上。杨国庆说,父亲的教诲他记了一辈子并且受益匪浅,现在父亲当年的教诲已成了他们家的“家训”。

  杨国庆是在同共和国一起长大的。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时只有9岁的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了挨饥受饿的滋味,和大人们一起吃糠团、咽芭蕉根。1966年,只有15岁的杨国庆离开小学,推起“鸡公车”(独轮木架子车)参加了梅县西洋氮肥厂建设。30岁不到,只有小学文化的杨国庆便学会了精湛的细木工手艺和修理汽车钣金工技术,成了村中的“小能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梅州城区的扩展,杨国庆所在的生产队成了闹市区,一家也成了城市居民。他用家中多年的积蓄,在闹市区的100多平方米宅基地里建起了四层小楼,并在新居底层开了间士多做起了小生意。


  工人“国庆”:

  从小作坊到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山

  (生日:1956年4月22日)

  许国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我父母深刻的印象,他们给我取名叫国庆。

  初秋的粤北,骄阳依旧似火。在韶关大型矿山——凡口铅锌矿中,今年52岁的机修工人许国庆又开始和工友一道对矿山自成系统的铁路和火车头进行检查。“别看我们人不多,这俩火车头和铁路安全可全系在咱身上。”汗流浃背的老许几乎与矿山同龄,伴随着凡口矿从当初的一个硫磺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雄踞亚洲产能最大的铅锌采选矿山。这令他浑身洋溢着上世纪50年代工人阶级自豪感。

  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父母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们给孩子取名叫许国庆。1975年,刚踏入社会的许国庆成了一名“十六冶”的机械修理工人。在众多务农的同龄人羡慕的眼神背后,许国庆需要面对的却是长年累月在深山老林、乡村野外施工、安装设备的苦楚。“那时候,住的是茅草棚、喝的是山上流下的泉水、吃的是放在野地里早已冰凉的馒头,晚上睡觉时听见的只有呼呼的风声。”

  几年间,远至辽宁葫芦岛,近至乐昌山区,许国庆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安装维修了大量的冶金、采矿设备。尽管条件艰苦,但激情在这些年轻的工人们心底洋溢。

  1985年,许国庆调到了凡口矿水泥厂,从此他便在矿里工作了大半辈子。自小在矿山长大的他扳着手指数着:“凡口矿1958年建矿,1968年正式投产。当初只是一个工艺落后的硫磺小作坊,如今却成了亚洲产能最大的铅锌矿山。以前全是人工下矿开采矿石,如今是人远远站着拿个遥控器指挥机器开挖。产量从当初的日产1000吨原矿,现在却达到了日处理原矿5500吨!”

  国庆节,身为“国庆”的老许数十年如一日:“虽然矿里也放假,但我们这些机修工人却不敢远离。我们24小时待命,机器不管什么时候出现故障,我们就得立即赶到维修。”


  医生“国庆”:

  父亲影响我一生

  (生日:1961年10月1日)

  刘国庆:父亲给了我一生的符号,也是影响我一生最深的人。

  “每年国庆基本都是在医院过生日。”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主任刘国庆看来,这如家常便饭一样平常。

  刘国庆告诉记者,他是1961年国庆节凌晨出生的,父亲给了他一生的符号,也是影响他一生最深的人。“父亲是个正直上进的知识分子,他为人处世的宽容、做事的毅力和信念,一直让我很钦佩。我上学的时候开始就把父亲作为榜样,现在年龄越大,觉得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越深。”

  1980年考大学,成为当时非常吃香的大学生;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浪潮冲击;最后又回到医生的本行,硕士、博士到现在的硕士生导师,刘国庆说自己的人生在不断的修正中。“90年代初的时候工资每个月是54块5毛,但如果从广州批发衣服回湖南卖,跑一趟就超过一年的收入了!”就是在这种下海浪潮的冲击下,刘国庆曾经辞职,南下海南,北上河北,与朋友合作办企业。

  “当时收入的确很好,但每天都在酒杯当中,那时起我也清晰地看到了还是做医生更适合自己。”刘国庆说那一年多的下海经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专家点评:

  “50后”比“60后”更成熟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人口学会理事袁政认为,“50后”的经历比较沧桑,因此他们远没有“60后”理想化程度那么深和美好幻想那么多,他们表现得更加现实,从而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而“60后”,袁教授认为他们是伴随着共和国腾飞的实践者。“60后”生活轨迹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60后”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普遍充满彷徨。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开放的实施,“60后”原本根深蒂固的理想化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迎面而来的思想解放浪潮。

  在改革开放之后,“50后”陆续面临着退休等诸多问题,所以他们享受的社会财富远不及以后年代的人们。

  而改革开放带给“60后”的是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尤其是2000年以后,“60后”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有着坚实的基础,享有的物质生活比起自己的父辈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所以,“60后”比起“50后”少了点沧桑,比起“70后、80后”多了社会阅历和沉淀。(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