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塔莉·杜托伊特(右)在赛后上岸。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8月20日上午,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决赛开始,纳塔莉·杜托伊特摘掉义肢跃入水中。这个时刻,人们才明白,她的祖国和同胞为什么要把开幕式上旗手的荣誉授予她。 这个因车祸而左腿截肢的南非姑娘最终获得第16名。要知道,此前各国数百名运动员经过残酷的选拔赛,最终仅有25名女性入围这场在北京首次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比赛。 尽管电视直播画面多数时候随着处于领先位置的俄罗斯和英国运动员的游动而移动,但只要镜头给到杜托伊特,她坚定的泳姿,就能让观看这场比赛的人为她大声呼喊。 我相信,这项考验人类勇气的运动,不仅将因首次进入奥运会而被记载,更将因杜托伊特的名字而被记住。 残疾运动员本有展示自己技艺、追求体育荣誉的舞台,那是与夏季奥运会相伴的残奥会。但总有一些勇敢的人,不甘心残缺肢体的束缚,想要登上更完整的舞台。于是,在历届奥运会上,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异乎寻常、却又叫人永生难忘的坚强身影。 同样坚强的身影,还出现在几天前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赛场上。 娜塔莉娅·帕蒂卡,波兰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乒乓球运动员,天生右下臂残疾,但她从7岁起就迷上了乒乓球。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15岁的她赢得冠军。 从那时起,娜塔莉娅的梦想就是争取拿到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尽管未能获得女单比赛的参赛资格,但帕蒂卡却入选了波兰队的团体阵容。她先后出场6次,3次单打,3次双打,最终赢了其中两场双打。 我没能看到帕蒂卡比赛的画面,但我总在想象那样一种神奇之美。我想,众多的中国观众之所以把“乒坛维纳斯”的赞誉送给她,是在褒奖她残缺的肢体内跳动的那颗勇敢的心。 如今,帕蒂卡又有了新的目标:“我期待2012年能在伦敦奥运会上参加单打比赛。” 在本届奥运会之前,我曾看到一组图片,记录了四川地震灾区的伤残儿童在练习使用义肢,练习面对残缺的生活。昨天,当我在电视中看到娜塔莉娅·帕蒂卡的刹那,脑子里立刻就出现了那组灾区图片。我不知道该如何联通起他们二者的世界,只能在心中默念:但愿此时此刻每一处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或板房内,都有一台电视机,但愿那些伤残儿童,从此记住了娜塔莉娅·帕蒂卡和纳塔莉·杜托伊特。 我相信,金牌或许会被人们忘记,但她们永远不会被人忘记。(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员 徐百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