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少用形容词,理由是:好的形容词都让北京奥运开幕式占据了。在这个意见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对一个事物“清一色”正面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次媒体对开幕式的评价却异口同声地连连叫好。潇湘晨报的文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是的,张艺谋做到了,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次讲述,几近完美,媒体也从这“讲述”之美上寻找到更多美的内涵。 美的不仅是演出,还有态度。燕赵都市报评论如同开幕式一样华美,“中国美学的写意精神展现了东方文明的底蕴,绚烂的色彩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当代艺术形式则赋予了开幕式以现代性和国际性的风貌。”文章指出,视觉盛筵的背后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风度。 美的不仅是感官,还有意义。《南方都市报》发现了这壮丽之上更让人着迷的隐喻,“开幕式上浓墨重彩展示种种中国元素,就是要将一个底蕴深厚连绵不绝的古老文明介绍给现代,就是要将一个于古老传统中重焕青春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以此来“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自己与世界如何相契,历史与未来怎样相连。” 美的不仅是现实,还有梦想。《西安晚报》评论荡气回肠,“圣火点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那一刻,北京奥运成了普世价值的使者。奥林匹克精神跨越藩篱,从爱琴海飞至黄河边,从奥林匹亚直抵万里长城,闪耀于东方,绽放于北京。奥运精神播撒之处,代表和平的橄榄枝开始生根,标志希望的圣火永不熄灭。这时和平化为永恒,普世的价值深入人心。理性、多元、包容是普世价值的前提,民主、自由、法治是全球文明的核心。追求幸福自由是‘同一个梦想’,而且正在凝固成奠定‘同一个世界’共同价值的传统。” 美的不仅是历史,还有未来。《新京报》从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火焰中看到了永恒,“中国人永恒的开放态度;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永恒追求”,还有“世界对中国的接纳和包容。” 这种美不仅得到赞誉,还有理解。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赞中国赢得奥运史上开幕式“金牌”。新加坡《联合早报》则解释了这块“金牌”的意义:“为什么主办一次奥运会对中国是如此重要?上自政府、下至民间,为什么整个中国为了获得奥运会的成功而不惜代价,全力以赴?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研究中国人的民族情怀,不关注中国的远大志向,人们就不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不可能以利人利己的态度看待中国,并与中国建设性地相处。” 这种美不仅消除了隔膜,还收获了友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力量与荣光:中国让世界肃然起敬》,详细介绍了开幕式的表演和含义,一个“和”字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强大不会威胁世界,而是努力成为世界各国的朋友。 一言以蔽之,“中国借北京奥运会之东风,正式步入了大国软实力的竞技场”,美国的《中华商报》社论《北京奥运会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里程碑》则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些“美”之后的意义。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