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三十年回眸 阳光与风雨相伴,壮阔与险阻交替,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大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着前进。30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能有今天的辉煌,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转换经营机制”,使公司闯出了一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与市场相适应的新路子。 社会转轨时期的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现状 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前身分别为1970年成立的州管迪庆州运输公司和1975年成立的省管中甸汽车运输总站。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原先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运输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在交通部“有路大家走”改革思路指引下,“家家户户买汽车、行行业业办运输”,使公路运输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的态势,长期困扰人们的行路难、运货难的状况得到缓解,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但另一方面,公路运输由独立经营走向放开经营后,运输市场竞争异常激烈。1993年省交通厅把“运输总站”改为“汽车运输经贸总公司”扩大了运输企业的经营范围,当年公司就全面推行经营承包。通过几年的实践,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承包者包盈不包亏的现象十分突出,有些盈利了装进自己的腰包,亏了由企业背。加之产权不明晰,承包者市场风险淡薄,责任心不强,致使企业连年亏损,公司到1995年经营性累计亏损500多万元,银行贷款800多万元,最高时达1100万元,企业几乎到了破产边缘。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企业发展新路子 如何使公司走出困境?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机制、调整结构,走出一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与市场相适应的新路子。经过审时度势,公司确立了以“客运为龙头,抑制货运,发展保修,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多个财力支撑点”的发展思路。 首先,调整管理机构和人员结构。随着运输业、保修业的改革,把油料、轮胎、材料供应、后勤服务等管理型部门均推入市场,转变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的经营实体,先后重组了经营实体12个。同时,大力压缩行政管理人员,行政和党群机构由原来的17个,合并为7个,管理人员由100多人精减为40多人。 其次,调整车型车种结构。从1995年以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大对客运的投入,不再经营货车运输。按照“一包三调整”的工作原则,对客车实行了单车风险抵押的经营承包。调整了车型、车种结构,先后投资近700万元,新增和更新了不同档次的大小豪华营运车50多辆。根据营运区域处于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远离大中城市,主干线长,区域面积宽的优势,制定了“向外延伸、向内发展、加强长线、加密短线”的经营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意识,经济效益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成为迪庆高原实力雄厚、辐射四方、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企业。1997年开始,公司强化客运内部机制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全面推行客车车辆价值全额低偿承包,收回了资本金,盘活了资产,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责任。 再次,调整经营结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积极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多个财力支撑点的经营策略。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在迪庆门户虎跳峡镇建设了交通宾馆;投资500多万元在客运公司建设了交通饭店;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香苑宾馆;投资500多万元在新客运站建立了迪庆交通宾馆。这些产业在旅游开放的迪庆高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总公司一个个牢固可靠的财力支撑点。 经过一系列的转换经营机制,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在资产管理上,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二是在产权结构上,由单一国有向多元化转变。三是在驾驶员身份上,由单一生产者向集生产者、经营者、所有者于一身的新型劳动者转变。截止1997年经济效益扭亏为盈,甩掉了戴了7年的亏损帽子,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从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行大集团战略,做大做强企业 1999年在省交通厅“以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为契机,发展区域性交通集团”的思路指导下,根据迪庆州运输市场规模小、数量多、含量低、分布散,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管理粗放,市场混乱等现状,组建了区域性道路运输集团。其目的是为了合理调整运输布局,推进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从整体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原来分散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一个拳头,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9年底,总公司与州运输公司双方本着顾全大局、相互了解、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进行了联合重组。2000年12月20日正式联合成立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妥善安排双方干部和职工,双方职工实行同岗同酬,同股同权,享受省属企业职工同等待遇政策。并先后兼并德钦县汽车队,收编香格里拉县运通公司等。目前,集团公司基本统揽迪庆区域客运市场。 迪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组建成立7年多来,公司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增长。特别是2007年,公司营运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作者:吴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