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军分区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08 18:42:48

  “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帮助我们修起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02年,由迪庆军分区投资,经军民三个多月苦战,香格里拉县东旺乡争归、登高龙等村民小组的盘山公路顺利实现通车,通车那天,培布老人拉着军分区领导的手把感激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2002年10月,在军分区组织下,争归、登高龙水、登高龙叶古三个村民小组的盘山公路破土动工,面对悬崖峭壁,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都说没有三、五百万经费要修通这条公路是不可能的。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军分区领导亲自担任修路总指挥,领着群众开山炸石,组织施工,与民工一起住工棚,带着技术员勘测线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与群众一起垒坎推路。由于长期的强体力劳动,很多同志的手裂开了深深的口子。在一次现场组织指挥中,劳累过度的军分区瞿云福政委因体力不支,一个跟头栽倒在雪地上人事不省,旁边的藏族同胞含着眼泪把瞿政委抱起来……。在军分区官兵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5公里盘山公路爆破岩石6.6余万方,挖掘土夹石7万余方,绕了二十多个弯,仅用97万元就实现了全线贯通。

  地处东旺大雪山深处的泽涌村是个革命老区,能让老区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一直是军分区党委一班人的心愿。有一年,军分区领导到该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村长反映村里的很多小孩都辍学了,问其原因,说是家长不让上了。在一名辍学女生的家中,军分区领导见到了这样的一幕,这名辍学女生正拿着一截只有一个指节那么长的铅笔在本子上写字,她的父亲叼着香烟蹲在角落里。“为什么不让小孩上学了?”面对责问,家长面有难色地说:“家里实在没有钱供孩子上学,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再说了孩子上学要跑十几里的山路,路程太远不安全。” 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再受苦了,军分区领导深刻意识到治穷必须先治愚。不久,分区投资二十多万元的泽涌希望小学在海拔4000米的大山里建成了,当地藏族女青年格桑卓玛成了这里的代课教师。为了使年轻的卓玛安心教学,军分区领导像关心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卓玛,经常给她捎去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在分区领导关心和鼓励下,格桑卓玛不负众望,她数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事业中,深受当地群众和学生爱戴。她还通过自学自修,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多年来,分区机关和独立营的官兵换了一茬茬,但“ 救助儿童无尚光荣”的观念在分区官兵的心中扎下了根。近年来,分区一共为1600名失学儿童提供救助,捐助金额达7万多元,捐献衣物和学习用品2500多件,自泽涌希望小学建成后,当年就有74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入学率从18%上升到100%。

  十年前,军分区领导到东旺乡泽涌村贫困农户扎西家时,看到三个蓬头垢面的孩子躲在角落里烤火,一位神色呆滞、衣衫破烂的妇女告诉官兵们,她的丈夫扎西去年得病死了,自己带着三个小孩过日子,现在家里只有小半盆青稞、一筐洋芋、两只羊了”大家听后一阵酸楚,向扎西嫂保证说:“你们家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不帮你们脱贫,我们就不离开这里。”十年后,当地人均有粮从不足300斤增加到700斤,年人均收入从207元增加到1030元。不识字的扎西嫂请人在家门口贴上“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感谢金珠玛”的对联。“扶贫就是扶人心,扶贫就是保稳定”是分区党委一班人在多年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共识。为了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分区数十年如一日帮助藏族同胞脱贫致富,先后筹集资金六百多万元,共修建通村公路42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13公里,安装4400瓦汽油发电机一台,修建3000瓦小型水电站一座;建成大大小小的各类灌溉、饮水蓄水池上百个,修建三面光水渠9500余米,埋设自来水管15500米;在海拔3780米的山上安装了卫星电视中转站一座;还修建了加工房、文化活动中心、“青年民兵之家”篮球场、图书室等文化活动设施。十年扶贫路,扶出了一条人心之路、稳定之路、发展之路,在分区党委的带领下,全体官兵以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铸就了一座座鱼水丰碑。(包铮荣 黄更业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