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年来,我州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机遇,采取六项措施,稳步推进天保工程,全州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迪庆州在管好2583万亩森林的基础上,实施公益林建设任务168.2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38万亩,飞播造林18.49万亩,封山育林110.16万亩,森林抚育9.9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1.3万亩。合理分流、妥善安置林区职工1447人,确保了工程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停止了工程区天然林商品性木材采伐,封存了采伐、集材、运输机械,做到了“斧锯入库,锄头上山”,森工企业职工由砍树人转变为护林人、种树人。到2000年我州商品材产量调减为零;为管好现有天然林资源,全州组建了22个国有林场,分流安置森工企业职工1447人,重点森工企业实行了属地管理。各工程实施单位与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与企业职工签订了森林管护责任状,将管护人员的责任区划分到山头地块,林班、小班,实行量化绩效考核,有效管护了天然林资源。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林区经济开始复苏。一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停止天然林采伐后,迪庆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生态立州”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二次创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以普达措、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等国家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林区群众从旅游开发项目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林区经济的成功转型。二是开发林下资源,发展非木质产业。近年来,我州天保工程区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下资源的增长。野生食用菌自然产量达5000多吨,仅松茸一项,年自然产量达1000多吨,占全省松茸出口量的24.4%,松茸一项就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创汇552万美元,松茸采集收入占藏区农牧民收入的50%,当地农牧民称赞松茸收入为松茸经济。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林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三是结合工程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我州结合实施公益林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云南红豆杉等特色林产业,全州累计建设以核桃为主的林产业17万亩。 生态意识逐步增强,保护氛围已经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报纸、电视开展宣传120次,发放宣传品6.5万份,召开宣传大会360场次,张贴宣传标语1128条。通过宣传,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对保护天然林的认识,生态意识和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同时,配合天保工程的实施,上级部门累计投入农村能源建设资金420万元,新建沼气池15700口、节柴灶36700眼、太阳能12211平方米,节约烧柴164588立方米,使农民薪炭柴消耗量大幅度下降。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管护能力不断加强。全州依托天保工程的实施累计开展了科技支撑项目1项,新建中心苗圃3个,新建森林管护站(点)29所、旧房修缮15000平方米,新建永久性宣传碑、牌260块,新建暸望台6座、防火公路1392公里、防火线64公里,购置森林巡护车25辆、防火指挥车19辆,完成了县、乡、村防火通讯网改造,购置了扑火机具。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确保了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改善了工程管理人员和森林管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深化森工企业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对94名森工企业职工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关系,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对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小中甸林业局,按照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计划,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移交给香格里拉县管理,为企业减轻了社会负担,为进一步深化森工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天保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预计我州可新增森林面积222.455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65.4%提高到75.16%。(通讯员 李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