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饽饽是独具特色的满族传统美食,在东北的饽饽系列中,有一个美食一直受到食客们的青睐,这便是东北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满族发糕。 东北大平原盛产玉米。精选颗粒饱满的玉米磨成面,过箩筛出粗麸,将筛出的细面掺入白糖、蛋清、酵母和适量的白面,用温水和好调成糊状,置于温热的地方发酵。待玉米糊发酵好,用筷子按顺时针方向搅拌,使面糊焕发出筋性来——发酵好的面糊既有筋性,又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烧一锅开水,待水沸腾时,放好蒸帘、铺好屉布,随后把玉米糊均匀地摊在屉布上,最后盖上锅盖,灶下添柴,用大火蒸20分钟左右,一锅满族发糕便蒸好了。 蒸好的发糕喧喧腾腾,色泽金黄,味道清香,有人形象地称其为“黄金大盘”。食用时,将发糕切成方块或薄片,码到盘中即可。切好的发糕,金黄耀眼,呈蜂窝状,颇似金缕玉衣的箔片,再搭配一碗羊汤或蛋花汤,右手执筷,左手操匙,稀稀落落,“玉泛浮舟”一般,惬意之状难以言表。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聪明智慧的满族同胞研发了多种民族风味的发糕,在发糕上面嵌几枚红枣,这便是大枣发糕;在上面嵌几粒葡萄干,这便是葡萄发糕;发糕和面时,加入些南瓜汁,蒸出的发糕便成了南瓜发糕……选取的原料、制作方法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在东北的满族村落,巧手的农妇一口气可以做出10多种发糕来,看得人眼花缭乱,吃得人们拍手叫绝。 发糕不仅仅在餐桌上受宠,它还有另一种社会功能:礼仪食品。发糕屡屡现身于重要场合,如寿诞、乔迁、婚嫁、开业等。这源于发糕的名字——发糕取名颇有深意:“发”有“发财”“发起”之意;“糕”则有“高”之意。因此,吃发糕,也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人们将发糕送人时,多在发糕贴上一块红纸剪的“喜”字,这块发糕便成了大红发糕,这是一种喜庆、喜兴的象征。 关于发糕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某一天,一位满族妇女在做饽饽时,不小心把一瓶酒打翻了,酒水洒进了面盆。她怕家中的长辈责骂,便没敢吱声,偷偷地把洒了酒的湿面放到锅里蒸,谁料蒸出来的饽饽不仅松软可口,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家中的长辈吃了赞叹不已,忙问这是什么食品?农妇随口说:“是发糕”,于是,发糕便流传开来。 “姑嫂清晨相伴忙,发糕蒸得半屯香。片片都似黄金玉,摆上餐桌任客尝。”面糕是满族最具独特风味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满族同胞发明了多种面糕,对国内其他民族的饮食结构影响很大。至今,八方游客人至满乡,肯定要尝一尝当地人做的发糕、打糕、盆糕、馓糕、淋浆糕等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面糕。而发糕,则是东北满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章节,窥一斑而见全豹,人们从发糕中可以领略到关东满族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舌尖上的文化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