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李佳佳 和雪妍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0:11

——记迪庆非遗传承追梦人阿新

▲ 阿新推出民间传统歌曲音乐专辑《筛巴布姆》。

“我喝酒不容易醉,但家乡满天繁星似的民间文化让我天天醉。”曾经担任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的阿新(藏名:益新卓玛)像恋人般爱着迪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她说,千百年来,26个民族在迪庆高原和睦相处、生息繁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要用心守护好这份文化瑰宝。

因为热爱 所以奔赴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忠于自己、热爱生活。爱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语,爱必须在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中去实现。”阿新说,“保护非遗是我的使命,我特别害怕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消失,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过,一定要把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对阿新的寄语成为她追逐梦想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阿新走村串寨,踏遍迪庆每个角落,只为寻访民间艺人和采集传统文化,工作异常艰辛,但她乐此不疲。她从事非遗工作10多年来,负责非遗项目申报把关,有时为了按时提交申报材料,甚至通宵达旦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阿新多年来调研的非遗项目“迪庆热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迪庆的许多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成功申报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阿新出版个人专著《筛巴学勒探秘》和学术成果《追寻传统文化之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集》;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和国际学术交流;多篇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和州级等期刊发表并获奖;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5项,州县级奖项11项。集荣耀成就于一身的阿新,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奔赴在追梦的旅途中。

迪庆有25种各具特色的锅庄,阿新采风、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了12首具有特色的藏族原生态歌曲和3首创作歌曲,所有画面在歌曲发源地拍摄,由当地民间艺人伴舞,旋律、口音都是原腔原调。经过5年的努力,阿新推出了民间传统歌曲音乐专辑《筛巴布姆》(意为筛巴姑娘)。此专辑融入了王文章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为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阿新说,《筛巴布姆》音乐专辑里的歌曲只是迪庆歌舞文化中的部分代表性作品,以达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效果。希望更多人从歌词、舞蹈和旋律中回味和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关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退休不退志 余热更增辉

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人组成的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活态传承队,穿着各民族华丽的服饰,跳着传统的民族舞蹈,活跃在各广场、公园、独克宗古城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阿新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展演的一种方式、一个举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阿新说,“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痛心地发现,好多非遗文化已经濒危甚至消失,像现在能够唱筑墙歌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有些民间文化一旦没有了传承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面临曲终人散。”

“过去,在茶余饭后和重大节日期间,大家自觉自愿穿上盛装,来到街道上自发地跳起民间歌舞。那时,歌舞升平、万人空巷。”这样的记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阿新就下决心组建迪庆非遗歌舞常态化展演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非遗“活”起来。

 从刚开始的2支舞蹈队到现在的18支舞蹈队,从刚开始的100多人到现在的1000多人,是阿新多年来的动员、协调、努力和坚持换来的成果。阿新说,非遗源于生活,非遗保护融于生活。她召集迪庆各地藏、傈僳、纳西、彝等各民族民间艺人义务参与“寻找乡愁·倾听乡音”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常态化主题展演,每队每月展演3次,民间艺人们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坚持常态化歌舞展演,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歌舞活动。阿新说,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梦想,需要有人牵头、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迪庆民间传统歌舞推向省内外,跳活文化,跳上“云端”,让非遗文化永远留存。

“今年终于在家过了一个团圆年。”阿新的丈夫张敬国说,阿新是一个工作狂,原以为退休后她会歇下来,没想到她依然放不下她执着热爱的非遗事业,经常拿上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到非遗传承人家中搜集资料,可以说哪里有非遗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我的生命在桃花变成桃子的过程里,我相信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绽放,并且能结出让后人品味到的果实。”阿新说。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