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共七篇十四卷,286章,35000余字,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主要作者是孟子。《孟子》和《论语》一样是儒家学派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典籍中,被誉为经典的名著。文章用的是纯粹的语录体,章节简短,一言一事各自起讫,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往往三言两语就表现一个完满的意思,且每有格言警句式的语言,言简意深,耐人回味。但《孟子》比之于《论语》语言有不同,文笔犀利,且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犹如江河奔泻,势不可挡,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读《论语》可见一位温和忠厚,说话做事迂徐舒缓、从容不迫的长者形象,而读《孟子》让人看到的则是一位说话做事雷厉风行、咄咄逼人、具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伟大精神的仁人志士。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孟子一生经历很象孔子,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诸侯国君认为他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即“不合时宜”),不予采用。晚年退居,过着长期私人讲学的生活。他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多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义”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强调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良本性,不过有的人把这种本性保持下来了,而有的人把这种本性丢掉了。按照他的说法,每一个国君都是能行仁政的,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仁政的。这种被称为“性善论”的思想,实际上是把不同阶段之间不同的道德标准说成天生的东西。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把这个意思说得更加露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重视民心的向背,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孟子反对暴政,说这是“率兽而食人”。同时,他对社会矛盾的尖锐,特别是劳动力的逃亡很关心,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亩可耕)。他认为,首先要使民有恒产,要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他们就会“死徙无出乡”了,国家也就会强大起来。孟子提倡的“恒产”,实际上就是耕织结合,使劳动力束缚于土地的个体小农经济。孟子还强烈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他认为那些善于战争的人,应当受到重刑。孟子也看到战争的趋向是统一,但他认为“不好杀人的人,才能统一。”指出统一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综上所述,可见孟子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的。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从孟子言论能看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杰出代表人物,其思想的光芒至今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知言,虽千万人吾往矣。”“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些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语言,在两千多年前封建专制社会里,孟子凭他非凡的勇气,敢于直言不讳,大胆言说,其精神令人敬服。把人民位列第一的民本思想,在孟子之前的老子、孔子、墨子等人也有设想,但都不及他这样论述深刻而系统,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梁惠王下》文中有一句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堪称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舍生取义”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激励了多少英雄豪杰。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记述孟子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入,层层逼进,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如《梁惠王》上篇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写齐宣王关心的是如何成就霸业,而孟子要宣传的是王道(仁政),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但由于孟子的善于引导,使得齐宣王居然颇有兴致地顺着孟子谈了一大篇行仁政的道理。如此美文华章,读来激情感人。 孟子对规范和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所作出的贡献居功甚伟,也是不可磨灭的。《孟子》中成语丰富,俯拾皆是,例如:“春风化雨”“舍生取义”“赤子之心”“出类拔萃”“专心致志”“茅塞顿开”“恻隐之心”、“左右逢源”“当务之急”等等,人们耳熟能详并在语言文字中广为引用。有的成语还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齐人有一妻一妾”“五十步笑一百步”“王顾左右而言他”等,广泛流传民间,多作借用,形象生动,一语中的。《孟子》中的名言警句也很多,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人人爱读,老幼悉诵。《孟子》成书虽然年代久远,但语言并不晦涩难懂,让人兴趣盎然,不忍释卷,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感染,这正是《孟子》文章的魅力所在。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并且十分热爱教育。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他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三心二意。这些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可供借鉴。 孟子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孔子思想,一生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想只是空想,必然处处碰壁,但终其一生从不放弃,至死不渝。也正是这种追求,这种执着造就了他们,成为后代万世景仰的中华文化的两座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