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作品是用革命题材命名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更包括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在一些时间节点上,革命题材的作品也是应运而生,不断走向读者,走向观众,走上市场,走上银屏,走向电影院。那么革命题材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让观众知道什么?给观众留下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到近20年来的《父亲进城》《一个女人的史诗》《亮剑》……一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凭借再现红色历史事件、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激情燃烧的岁月》《集结号》《潜伏》等一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出也收获了巨大关注,《亮剑》更是在电视上播出多轮,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可以看出,革命题材不仅仅要告诉观众一个历史,一次革命,一种生活,而且要告诉观众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生命。 尽管如此,虽然革命题材能挖掘出历史,也能挖掘出革命的历程,更能挖掘出一批英雄,可是由于受各方限制,包括导演水平,作者的局限,或者其他,好多革命题材的作品,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的反响,好多年轻人对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并不买账。 原因是什么?或许,各人的理解不同,原因更不同。有人觉得,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没有文学性,仅仅是还原历史过程,没有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革命题材的生命力。也有人觉得,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没有讲好中国故事,故事太单一,故事也不精彩,只是一种说教,不会讲故事,因此,让革命题材失去了光泽,更少了生命力。还有人觉得,一些革命题材是自说自话,不顾读者和观众的感受,至于要告诉观众什么,作者或者导演都不知。 可说一千道一万,真实才是最关键,革命题材为什么是革命题材,既是革命事实的存在,而且也是一种历史,还是一种革命,或者说是生活,是当时历史的还原,而且是当时故事的升华,更是故事要真实,真实的故事更有生命力,也有吸引力。 当然,我们一些创作者在革命题材方面,动不动就是“高大上”,或者说是“假大空”,空喊口号,或者说是想象,把英雄架空,把故事写偏离,虽然看上去是英雄人物,既无骨架,也无灵魂,更缺少血肉,这样的英雄人物与现实不相符,更缺少了真实性。如此在远离了那个革命年代,让年轻人去欣赏,去观看,难免没有吸引力。 一旦写出革命题材的真实性,既能让革命题材中的英雄人物存在,而且也会让英雄人物立起来站起来,不仅仅有骨头,而且也会有血肉,更会有灵魂。既有力量,也有精神,还有生命。 就说 《亮剑》,无论是这部小说和其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都能大胆创新,不但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而且把李云龙的形象立起来,才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亮剑》展现出了李云龙这样“泥腿子”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其不仅仅有英雄的气质,也有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且有他英雄背后的故事,这里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而且人物性格刻画相当鲜明,爱憎分明,有血有肉,这里的关键就是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真实,才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故事真实,题材真实,人物真实,才能有鲜活的故事,也有感人的情节,更有细腻的生活,这样既能讲述出革命的曲折,也能讲述出革命的不容易,还能讲述出革命的成功,让英雄拿得出,立得起,更能吸引观众,吸引眼球,故事有了生命力,人物有了生命力,题材也有了生命力,真实就是革命题材最大的吸引力,也是革命题材的生命力。(白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