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庆的三朵节说开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25 10:10:14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丽江玉龙雪山下的北岳庙,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史传南诏王异牟寻迁都太和城并晋封辖境内“五岳”、“四渎”,其中玉龙雪山封为“北岳”。因北岳庙中供奉三朵神,故当地群众又把北岳庙称为“三朵阁”,即“三朵神之家”。

说到三朵神,哪个纳西儿女不是由衷崇拜,这位传说中似雪山伟岸超群、横空出世的勇士,随时解人之危急。千百年来,一直被古摩些后裔尊奉为本土大神,成为纳西子民凝聚力量、不屈象征的民族标识。相传北岳建庙后,每年农历二月八日,纳西人用全羊牲来祭祀三朵神,求他佑护。从此“二月八”成为纳西族传统节日。而三朵以本民族及藏族、白族女子为妻室的故事,应证了古代民族共同构筑团结和谐、互荣相生的良好愿望。

纳西族与藏族、白族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纳西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创世纪》中,就有藏族、白族、纳西族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之说。就宗教信仰而言,他们的宗教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藏族、白族也信奉“三朵”。藏族称丽江“三赕”,即为例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三朵”不仅是纳西人全民信仰的地方神,同时也是藏族、白族尊奉的保护神。下面简要介绍三朵神在迪庆藏区的影响及传播情况。若有谬误之处,请方家赐正。

先以中甸、维西说起。

中甸,纳西语“主地”变音,意为酋长驻地。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占领中甸,并派土酋管理,故称“主地”。汉字初写“忠甸”,后写为“中甸”,其汉语音义,几近纳西语。历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地纳西人口数仅次于藏族、汉族,位居第三。

维西,纳西语称这一带地域为“你那”,可作两种解释:其一“黑鱼”,永春河中多产黑鱼;其二,澜沧江流经县境,古称“黑水”,用作地名。但无论那种解释,“你那”为纳西族地名称谓并无异议。在全县人口中,纳西族人口仅次于傈僳族、汉族,位居第三。

中甸、维西县城,纳西居民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居住乡村的纳西族,自成村落,尽管有的已被汉族、藏族同化,但仍保留祭天场,沿袭祭祀三朵的习俗。在当地“三朵节”又称“二月八节”。史载;“仲春朔八,土人以俗祀为祭,贽币承牲,不禁百里而来,进酒献茶,不约千人而聚”。这段文字描写了中甸白水台二月八节日盛况。在维西,纳西族聚居地二月八节连过三天,家家户户拜祭三朵神,还到村后山野欢聚,饭前吹响牛角号,抛撒食物,招引乌鸦来吃。(见《维西县志》168页)。境内那玛人(白族支系)也过二月八节。并在二月八前后,有到兰坪县中排乡木瓜邑庙或河西共兴村大佛庙烧香拜佛、赶庙会的风俗,这无疑是“三朵节”的演化。

下面说说德钦的“三朵节”。在讲述正题之前,先简单介绍纳西族迁居德钦的一段历史,并以巴美村为例,见证纳西族自古以来形成的自强不息、向上进取以及亲和开放的民族精神。

德钦位于云南省最西北端,与西藏山水相连,居住民族以藏族为主,纳西族也不少,人口数位居第四。德钦境内的纳西族,多系明清时代木氏土司移民和战争遗民,居住城镇经商或从事手工业者为后来迁入。

德钦纳西语地名“阿墩子”,包含一个与“木天王”有关的历史故事。据1919年出版的《云南阿墩行政区地志资料》记载: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征伐吐蕃,得铜佛一尊,重不过百余斤,归来至德钦寺原址土墩旁歇息。翌晨欲行时佛像重达往日数倍不能起运,遂就地建寺供奉,陆续商集成市,此地就以土墩台命名。传说归传说,但传说却折射出历史的影子,按时间推算,德钦建镇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且说当年木天王的军队进军藏区,沿德钦一路修筑土堡,以供防守,土堡至今尤存。纳西移民环堡而居,随着人口增加,自成村落。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先是“姜杰布斯那饶登”。“姜杰布”即藏语丽江王,泛指历代木土司。“斯那饶登”则是木氏十九代土知府木增的藏名。木增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11岁即袭父职,在位26年间颇有建树,文治武功为后人所称颂,纳西人引以为荣,故有此说。

德钦县佛山乡巴美村,深藏在澜沧江峡谷,居民全是纳西族。由于环境闭塞,少与外界交往,他们如今仍自称“姜杰布后代”。这里的男人长得高大魁梧,颇具古代武士遗风;女性个个生就“胖金妹”妩媚温柔气质,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巴美人穿藏装,取藏名,却乡音不改,无论老人孩童都操一口地道的纳西语。每年“三朵节”,他们在烧香台聚会三天,祭祀祖先,纵情歌舞,古老纳西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不绝于代。

在巴美,纳西族与邻近的藏族友好往来,亲如一家,还互通婚姻。历史上的民族纷争,势力消长,早已被岁月的长河冲刷殆尽,惟余民族亲和互爱的佳话世代传扬。在巴美每年如期举办的“三朵节”狂欢人流组成的花海里,盛装的藏族青年男女如一朵朵鲜艳格桑花点缀其间。情暖暖,意融融,组成一幅民族和谐歌舞升平的风情画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巴美人与丽江纳西人同根同祖,亲情友情历经百年不断。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巴美人走出大山,开始到丽江寻亲访友。对于远居藏区的巴美乡亲们,丽江市古城区的领导和广大民众一直寄于深切的关怀之情。2004年,古城区拨出专款,对巴美的教育等基础设施予以扶持,邀请巴美村干部到丽江参观考察,还安排了一批巴美知识青年到古城就业。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居住异乡的巴美人搭起了归乡桥,圆了他们的回乡梦。

是的,历史只能带走时光,却带不走凝聚千百年的民族情结。让我们回忆发生在本世纪开元之初的一段盛事。2006年11月,时任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市长张祖林率团考察迪庆期间,带着丽江人民深深的牵挂和浓浓的民族情谊,专门走访了巴美。这天,冬日的暖阳格外亮丽,澜沧江峡谷山欢水笑。巴美全村老幼出动,在村口焚香列队欢迎来自故乡的亲人。德高望重的扎史此里老人代表巴美纳西族向远方来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祝愿丽江发展越来越好,祈盼两地同胞健康安乐扎西德勒!记者及时摄下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后来在丽江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位身着藏袍头戴金边帽的老爷爷用流畅的纳西语娓娓讲述巴美纳西人在雪山峡谷里建造家园顽强生息繁衍的故事,多少人为之感动。

一年后,和风吹絮、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丽江古城区和玉龙县派代表团赶往德钦巴美纳西村,参加一年一度的“三朵节”。代表团不仅为巴美乡亲们带来了春天般的问候,还带来了故乡方方面面的消息。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一位古城区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嘱咐远在藏区的老乡们经常回家看看:“家乡的亲人倚门拄杖盼望着你们”!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感召力,把分位南北阻隔千里的纳西同胞紧紧连结在一起……

这样动人的骨肉亲情故事今天仍在发生,永远讲不完。话题又回到德钦纳西族乡亲们欢度三朵节的实况。明清时代,德钦“三朵节”史无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纳西族藏客周尚德在阿墩城经商时出任阿墩子鹤丽商会会长,建鹤丽会馆。馆内塑有一尊三朵神像,当地称“三朵庙”。此后每年阴历二月八日馆内张灯结彩庆祝三朵节。节日成为当地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传播、商品交流的盛会,三天会期还有滇剧表演,附近藏民专程来赶集,出售农牧产品,采购生产生活用品,街市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三朵节”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物资交流会,一直流传至今。正如学者评价:“三朵节对当地的通商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作用。”其实,远在四川、西藏凡有纳西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听到阿普三朵的传说,就有过“三朵节”的习俗。

以拉萨为例。早在唐宋时期,云南、西藏之间就有一条汉族、纳西族和藏族商贸往来的人马驿道,直达拉萨,藏语称“加朗”。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学者定名为“茶马古道”。因为沿这条道路交易的货物以茶叶、马匹为主。历经千百年,茶马古道久盛不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滇缅公路被截断,沿海港口被封锁,茶马古道成为中国与国外物资往来的唯一通道。迪庆、丽江是这条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一时万商云集,商号林立,马帮首尾衔接,蹄声铃声昼夜不断。这一时期,纳西族进藏经商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纳西“藏客”在拉萨等地开设商号,还自营马帮周转货物。其中“两益商行”、“仁和昌”、“世顺和”、“达记”等纳西商号,与中甸“铸记”、鹤庆“恒盛公”等,组成著名的“云南商帮”,在西藏商界颇具影响。

拉萨八廊街有一条名叫“八那斜”的街道,如今称吉日街,早在清末就有纳西族商人在这里筹建了 “云南会馆”故建筑格局为纳西四合院。因在拉萨经商和从事皮革、缝纫等手工劳动的云南人中,纳西人较多,会馆供奉丽江同乡会出资雕塑的北岳三朵神像,藏语称“云南拉科”(神庙)。据说,这尊神像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由一位姓姚的汉族工匠塑造的。三朵神身披白衣白甲,骑白色骏马,手执白色长矛,与丽江北岳庙供奉的三朵神形象一致,神像顶部横匾题“雪石北岳安邦景帝”。两旁廊柱上有“向白袍而助阵,秉火剑以斩妖”的楹联。每逢农历二月八日,所有云南同乡们在这里过“三朵节”。中甸人马义材时任云南商会会长,马义材是藏族,但对纳西人过“三朵节”特别热心,亲自主持,筹措操办。会期间还有滇剧表演,场上丝竹悠雅,锣鼓铿锵,非常热闹。

以上事例得出结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这个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包括宗教信仰,是一代代递相传承下来的,也是不容易改变的,“三朵节”传袭至今,即为例证。但是,还应该看到时代在不断前进,因此,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三朵节”自然也会融合进一些新的时代精神,以激励民族的儿女团结奋进,创造崭新的生活,崭新的文化。“三朵”实际是世代生息在雪山下纳西人创造的精神偶像,代表对美好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今天颂扬三朵之德,传承三朵之道,正是为了 “效忠于国家民族,不违忤于帝君夙告,佑我山川子民,令辉煌之永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出现在我们面前,但“三朵节”不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消失。(杨增适)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