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庆,有很多美丽村落深藏于山水之间,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之美,今天小编带你走进拖顶傈僳族大村。
大村民居远景。 从德钦县拖顶乡政府出发,沿金沙江岸而下,直奔大山深处的大村。一路上除了茂密的森林,还有形状各异的悬崖峭壁。一个拐弯过后,穿过村里的小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傈僳族大村映入眼帘,使人眼前一亮。大村因地处遥远而偏僻的大山中,受外界文明冲击较小,从而使得这里仍保留着良好的生态、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大村民居近景。 据悉,拖顶傈僳族大村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代中期,1957年全村100多户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毁于火灾。在重建中,当地村民借鉴周边藏族和纳西族等民居建筑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石木结构的二层瓦屋顶建筑样式,全村推广,延续至今。拖顶傈僳族大村布局严谨,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是州内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 通往大村的盘山路。 在村委会附近,村里的妇女正在用背篓背砂石,走近询问得知,她们要把这些砂石背到村尾用于建设灌溉用的蓄水池。在一旁帮着妇女端背篓的村民小组长陆斤说:“近年来,村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国家的投入很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今年政府给我们村修建了通村硬化路,老百姓出行方便了许多,‘逢雨泥泞坑洼、逢旱尘土漫天’的场景一去不复返。”陆斤还介绍到,“以前村民的饮用水匮乏,要到离村很远的地方背水,农田灌溉全靠雨水,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现在村里100多户村民的饮用水都是从3、4公里外的地方引进来的,村民喝水方便又干净。政府还投资在村子附近修建了2个蓄水池,现在地里种什么都旱涝保收。” 剥核桃皮、清理桔梗的老人。 沿蜿蜒的村庄石板路而下,几只打闹的家犬、在夕阳下伸着懒腰的白猫、在家门口剥核桃皮拉家常的老人、放学归来嬉闹的孩子……构成一幅恬静有趣的乡村生活画卷。 放学归来。 此时背着两大袋桔梗上来的余保正准备在一个台阶处休息,交谈中,作为大村村委会副主任的余保说,退耕还林后,村里的田地有所减少,但近年来村里不断发展桔梗、当归、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加之退耕还林时种植的核桃等,村民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比起以前提高不少;村里还有一个幼儿园,现在有14个幼儿在那上学,家长接送很方便。
村中小路。 如今电饭煲、电视机、电磁炉等生活电器和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大村百姓家里的日常必备品,村里隔一段路就安装着一盏太阳能路灯,群众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也为大村百姓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余保说:“大村几乎所有村民都是精准扶贫对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还准备把大村开发成傈僳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相信百姓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迪庆日报传媒 记者 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