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措汪杰与德钦的一段革命情缘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24 17:10:51

公元2012年,德钦县委决定在县城升平镇建立“海正涛烈士纪念馆”,派时任县政协副主席李忠义、县文化遗产保护所长斯郎伦布前往北京,拜访海正涛生前的革命战友、全国人大顾问平措汪杰同志,汇报建馆方案,请教有关事宜,并请他为纪念馆题字。平措汪杰认真听取汇报后,表示支持德钦县委的这一决定,并欣然命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临别时,他感慨地对两位远从滇西北高原赶到首都拜见他的博巴后生说:“我从来不为别人题字,今天是例外。”因为,梅里雪山深谷里的阿墩子(升平镇),生活在那里的海正涛和他的亲人们与他的一段革命情缘,在他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

平措汪杰光辉的一生

平措汪杰(1921-2014),藏族,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人。13岁就读于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属蒙藏学校,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靠拢中国共产党。1939年,与来自青、甘及康区的20多位同学,曾以“藏族共产主义运动小组”名义,给斯大林、毛泽东写过致敬信。此后,在学校组织“各地藏民青年旅渝同学会”,传阅进步书刊,探讨革命理论,还将《国际歌》翻译成藏语在学生中传唱。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

1940年,叶剑英代表周恩来接见了平措汪杰,得到经费支助,回西康开展革命活动,在康定秘密成立“星火社”,后在拉萨改组为“高原共产主义运动小组”,发展了十多名成员。1944年初,平措汪杰到印度,秘密与印共取得联系,会见了当地印共负责人。1945年,到重庆找党组织,但周恩来、叶剑英以及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已迁往南京,于是应海正涛之约,辗转回到云南。1946年9月,平措汪杰与海正涛等人在德钦组织“东藏人民自治同盟”,准备武装起义,因暴露而失败,海正涛壮烈牺牲。平措汪杰脱险后逃到拉萨,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涉嫌“共产党秘密人员”,被国民党通缉,西藏噶厦政府武装押解驱逐出境,经印度回到云南。7月初,平措汪杰得到滇西北已建立解放区的消息,赶到丽江,终于在剑川见到了中共滇西工委书记。他向党汇报了几年来高原共产主义运动小组在藏区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并履行了入党手续。滇西工委派平措汪杰回巴塘组建中共康藏边地工作委员会(简称“巴塘地下党”),并担任书记。截止1950年4月,共发展党员46人,下设3个支部。同时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至1951年初盟员达190人。这批党员和盟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藏区的新生力量,很多人后来担任了党政军各级领导职务,其中有省部级干部6人、地厅级干部49人、县处级干部120多人。

1950年初,巴塘地下党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中央电召平措汪杰赴重庆向西南局汇报工作。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任命平措汪杰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昌都分工委副书记、十八军民运部部长,随军进藏。

1950年10月,我军发起昌都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西藏当局终于同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平措汪杰被指定为中央代表团列席代表兼政治翻译,为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送他一本《实践论》,在扉页亲笔签上“平措汪杰同志 毛泽东”。1954年秋,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他们的谈话,全由平措汪杰翻译。1956年上半年,中央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按照毛泽东主席指示,平措汪杰担任筹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为党在藏区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和西藏自治区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初,平措汪杰因“反革命嫌疑”和“民族主义”罪名被捕入狱,单身囚禁秦城监狱18年。在牢房里,他以宽阔的心态和顽强意志,排除一切干扰,通读所能找到的马恩列斯毛以及黑格尔、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等著作。在无纸无笔的情况下,将读后的心得体会打成了腹稿。1980年,平措汪杰冤案平反,出狱后他的哲思如灵泉喷涌,《辩证法新探》、《月球存在液态》、《自然辩证法新探》、《辩证法新探及其它》等共200万字的四部哲学专著先后问世,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18年的“炼狱”,成就了一位“雪域哲人”。他的真知灼见,他的丰厚著述,是他六千多个日日夜夜深刻思索的成果,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9年11月,平措汪杰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岗位离休,担任顾问。

2014年3月30日,平措汪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平措汪杰没有离开我们,他的生命溶入了一个时代,成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缩影!

海正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海正涛(1905-1946),藏名恭布泽仁,出生于德钦县升平镇一个藏回家庭,少年时接受过汉文化教育。1932年,经国民党西康省党部筹备委员兼滇康边区宣慰使格桑泽仁(王天化)推荐,到大理滇西干训团学习军事,结业后考入云南讲武堂,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开始了人生转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海正涛受格桑泽仁派遣入康。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径甘孜。5月,在朱德总司令支持下,川康边区16县成立博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简称“博巴政府”),海正涛被任命为博巴自卫军司令。这位年青的博巴后代所表现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得到红四方面军领导的赏识,朱总司令接见了他,还赠送他一张身着红军服装的照片和几本马列著作、进步书刊。

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军阀和反动土司头人反攻倒算,海正涛在甘孜无法容身,1937年跟随邦达多吉到波密。西康建省委员会任邦达多吉为下设第五区民团副指挥、骑兵大队长,海正涛在邦达多吉的骑兵大队里担任副官,人称“海副官”。这是一支西藏噶厦政府公开支持的地方武装,海正涛终于躲过一劫。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日寇入侵缅北,矛头直指滇西。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坐镇大理指挥抗战。为了稳定边疆,抵抗日军突然袭击,设立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并在德钦组建游击支队(又称“德钦独立自卫支队”),任命海正涛为少将司令。这支队伍在海司令的训导下,善于高原作战,在匪患迭起的滇藏地区,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

1944年6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奉蒋介石命令,削减地方武装。经过一年的软磨硬拖,德钦独立支队还是被迫解散,反动势力重新掌权,兵匪一家,闹得地方不得安宁。海正涛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决心仿照当年甘孜博巴政府,建立武装,夺取政权,却又感到势单力薄。正在彷徨无助之时,得知平措汪杰领导的“高原共产主义运动小组”在康南活动的消息,经过多方周折,终于取得联系。


走进历史的东藏同盟

1946年春,平措汪杰第一次到德钦与海正涛见面,经过多日长谈,两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平措汪杰对海正涛的印象是:“恭布泽仁具有继续贯彻博巴政府革命纲领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并赞成在藏区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摘自平措汪杰撰写的回忆录)

9月,平措汪杰带领小组成员昂旺格桑、益西取品到达德钦。加之海正涛在德钦发展钟绍鹏、海正熙等人加入,形成一支骨干队伍,决定建立康巴藏区革命组织——东藏人民自治同盟(简称“东藏同盟”),并制定和通过了《东藏人民自治同盟简章》和《东藏人民自治同盟军事总部工作纲要》两份纲领性文件。

东藏同盟,是中国藏区继博巴依得瓦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敢于向罪恶的旧制度挑战的有纲领有具体措施的革命组织,它的进步性、群众性则超越了前者,为藏区历史上先河首开。

在《东藏人民自治同盟简章》中,明确提出建立东藏人民自治区政府,争取民族民主自治权力,打倒反动的军阀势力,废除乌拉差役制度、苛捐杂税,开发资源,建设交通,发展畜牧业,迅速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要求盟员“为完成崇高的历史任务,绝对服从本同盟中央的领导而坚决奋斗到底,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东藏人民自治同盟军事总部工作纲要》(简称“工作纲要”)规定,在革命初期建立同盟总部,以德钦为中心,下设下江、江西、江东(以金沙江划分)三个支部。其任务是:

下江支部(包括德钦、中甸、贡山、永宁等地)主要加强并扩大原有德钦自卫队的组织和训练,设法统一指挥滇西北各地保安部队,视情况正式请求将滇西北少数民族区域以民族平等原则划为一个行政区。

江东支部(国民党二十四军所统治的藏民居住区)重点联络各社会团体和进步人士,建立情报网,建立基地,组建巴安(巴塘)与得荣解放区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全面性军事总进攻,建立人民自治区政府。

江西支部(昌都地区)的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建立江西牢不可破的根据地;中期阶段,用强大的革命势力打倒拉萨政府;末期阶段,建立革命政权。

为了实施在昌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将海正涛积存在家中的武器秘密运往昌都。为了便于马帮长途运输,长枪都把木柄锯掉。这一切准备工作都转移到钟绍鹏家进行。但是,国民党特务和反动当局仍然侦察到一些迹象,决定采取“解决海正涛匪党”的突击行动。11月24日(阴历冬月初一),海正涛被杀害,还从海家搜出《东藏同盟简章》、《工作纲要》等机密文件和部分枪支弹药。平措汪杰等人乘乱逃脱。夜里,钟绍鹏派人把他们带到郊外,隐藏在一间水磨房里,躲过了兵丁的搜捕。

由于歹徒抄家搜出“异党绝密文件”,德钦设治局长施雨霖旋即以“快邮代电”向省政府呈报了案情,称“海正涛图谋不轨,暗地招致康匪闵志成(平措汪杰)、刘绍禹(昂旺格桑)二人,与该弟海正熙等人,串商不轨事宜,出没海宅,为匪运枪。”还说“事发后以上匪徒已窜逃,设治局正倾全力将其缉逮归案”,“祈请按律将海正涛家属完全缉拿审讯,并将逆产全部查封充公,以正典刑。”

“山雨欲来风满楼。”被革命者唤醒的劳苦百姓以百倍的仇恨对付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一年后,燕门乡一群血性农奴,在李阿土带领下,公开树起了反抗土司官府的大旗,扶老携幼逃上“扎古”(山头名)坚持抗争一年多。后来,李阿土等18人骑奔赴维西参加“边纵”七支队,成为藏族骑兵队成员,为解放云南立下赫赫战功。与“扎古起义”同时燃起的反暴政反奴役怒火燃遍全县,闹得当权者如坐火山,“追究海正涛余党”一案不得不暂搁一边,海正熙等人幸免于难。

且说平措汪杰和昂旺格桑、益西取品在钟绍鹏帮助下逃离德钦,在奔子栏渡口歇足时,平措汪杰提议召开一次临时会议。会上一致同意恢复高原共产主义运动小组的活动,并根据海正涛生前请求接收加入运动小组。(1949年中共康边工委作出决定,承认高原共产主义运动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原小组成员一律转为中共党员。海正涛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0年,海正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平措汪杰逃到丽江后,在纳西族亲戚习庆春家躲避了三个月,风波稍一平息,又潜回巴塘,后辗转到达拉萨,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每当想起当年逃离德钦时的险情,就更加怀念为共同奋斗的事业献出生命的海正涛同志。全国解放后,平措汪杰同志写了一首题为《转移途中》的诗,追忆当时的经历和感受:

遥忆草创革命武装时,

不幸同志惨遭敌杀害。

攀援悬崖峭壁越高山,

方才逃脱虎豹豺狼口。

东竹林山捧雪解饥渴,

日夜奔波劳累顿时忘。

疾行赶到娃卡渡口时,

才能放心休息稍片刻。

碧水奔腾绿浪入眼帘,

豪情如火又在心底燃。

一路采摘野果充饥肠,

干涩野果仍觉味道鲜。

夜宿荒山生火驱寒冷,

要比缎褥锦被还暖和。

到达中甸哇米湖边时,

寒风砭肌刺骨扑面来。

山谷平川风光纵然好,

不见仙女挥鞭牧牛羊。

行抵丽江鸡鸣天破晓,

仍见一弯残月挂天边。

革命今后还会遇曲折,

迈开新步决不畏艰辛!

诗歌用藏文写成,译成汉文依然韵律动人情真意切。“东竹林山”,指坐落德钦境内的白马雪山。“娃卡渡口”,即奔子栏渡口,旧时滇藏茶马古道在此渡过金沙江,藏语称“娃卡”。“哇米湖”即奶子湖。“仙女挥鞭牧牛羊”一句,引自藏族民歌“仙女牧羊”。

阿墩子迎来尊贵的客人

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平措汪杰成长为我党优秀的领导干部、杰出的哲学家和民族学专家。1982年8月,迪庆高原风和日暖,百花盛开。时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平措汪杰同志专程到德钦访问。

一别阿墩子三十六年,河山依旧,换了人间。平措汪杰缓缓行走在古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禁不住感慨万千,唏嘘连声。他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赞扬德钦人民团结互助反抗邪恶势力的传统精神,一次又一次赞扬海正涛追求光明为革命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行。每日里他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倾听意见和建议,态度和蔼可亲。从他的谈话里,我们知道了当年与他一起脱险的两位战友后来的消息:解放后,昂旺格桑调中央民族出版社工作。益西取品留在甘孜,曾任州工交局局长等职。

在海家楼顶上,平措汪杰和海正涛的后代儿孙们亲切合影留念,还在海家品尝传统的回族糕点,如回到久别的家。平措汪杰在州、县领导陪同下登门看望钟绍鹏一家。他以藏家人最高礼节向钟绍鹏遗孀跪下双膝,感谢救命之恩。在场围观的乡亲们发出啧啧赞叹,夸平措汪杰不愧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奔布”(官员)。

当年一群活泼健壮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已是两鬓染霜,一脸皱纹。有的过早衰老,步履蹒跚。他们围住久别的老友,回忆峥嵘岁月,畅谈美好明天。大家排着队,捧着哈达、鲜花,在中小学生鼓乐队的开道下走进修葺一新的海正涛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临别前一天,平措汪杰在德钦县党政军领导为他举行的晚宴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成长中的新一代康巴儿女寄予殷切希望。他还即兴朗诵了他的旧作《转移途中》,表达他对牺牲战友的缅怀之情。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康巴藏区领导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让挣扎在黑暗深渊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平措汪杰等一大批出生在这一地区的勇于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仁人志士和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史册!(作者:杨增适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