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教堂今昔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1 09:34:43

历经百年风雨的茨中教堂。

修缮后的茨中教堂前院。

近日,记者随着迪庆州文物管理所和德钦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茨中教堂维护初验。

据了解,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文物部门对茨中教堂进行了专业的维护,维护工程从去年8月份开工,项目由剑川古建筑队负责维修,经过一年的修缮,茨中教堂在完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结实坚固了。维修后的茨中教堂依然具备古朴厚重的历史风貌。

茨中教堂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距县城80公里,是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和汉族聚居区。教堂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1909年重建,当时为天主教“云南铎区”的主教座堂,曾先后开办过一所学校和修女院。解放初,外国传教士回国,教堂断绝了与国外教会的关系,“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84年起,教堂归还教徒使用。目前教堂、厢房、大门、地窖、传教士墓、葡萄园等仍保存完好。

走进教堂,在高原藏区的腹地,教堂却有一种风格迥异的异国情调,教堂主体为巴斯利卡风格,局部为哥特式和中式亭阁样式,是西方建筑风格与我国的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是目前我国藏区仅存的清代教堂建筑,据德钦县文管所的斯郎伦布介绍,茨中教堂是“维西教案”唯一尚存的实物证明,是东西方多种信仰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共存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茨中教堂由教堂、大门、前院、后院、地窖、传教士墓、葡萄园、花园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布局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占地约10亩,总建筑面积为1386平方米。教堂有面积2亩葡萄园,种植有1884年从法国引进的“玫瑰蜜”葡萄,如今当地藏民还在用其酿制葡萄酒。

1861年传教士余斯德旺、蒲白多禄率6名四川籍教徒从四川巴塘迁到茨中村旁的茨姑村,并于1862年在茨姑村建起了迪庆境内的第一座天主教堂,1905年“维西教案”发生,茨姑教堂被毁,当地的藏、傈僳、纳西等民族群众反洋教情绪高涨,传教处于停滞状态。1909年在清政府的镇压下,教案平息,教会获得巨额赔款,遂强占茨中村近九分之一的土地重建教堂,1921年茨中教堂建成,并成为“云南铎区”主教座堂。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发展当地教徒130多人。

1950年德钦解放后,外国传教士全部被驱逐出境,断绝了与国外教会的关系,茨中教堂由人民政府接管,初为当地教民使用,后天主教活动停止,教堂作为茨中小学校舍。1984年德钦县人民政府将茨中教堂归还信教群众使用,同年茨中教会成立,并按照“三自”爱国方针开展活动。

1987年12月21日茨中教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级政府多次拨款对其进行保护维修,并理顺了管理和使用权属。目前茨中教堂的建筑、文物和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1997〕117号文件,划定茨中教堂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茨中教堂于1987年12月21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2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格里拉网记者 江初)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