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真情书写藏族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2-17 10:17:06

——读《时间的窖藏:玛吉阿米·香格里拉风情宫》

张国华  文/图

汉文版、英文版书样。

我的恩师次仁诺布(周建华)编著的《时间的窖藏:玛吉阿米·香格里拉风情宫》于2006年7月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很快就发行于各大书店,我也有幸在迪庆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拜读,感受颇深,正如《云南信息报》记者姚菲所评价:“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很独特,既轻松、顺畅、自然,又没有影响它的思想的深刻和信息的丰富。”

时隔7年之后,去年11月13日至20日我参加中国藏学家代表团赴瑞典、丹麦友好访问,回来时途径昆明,到迪庆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找我的同学叶永生会面,在玛吉阿米·香格里拉风情宫遇到了我的恩师次仁诺布,平常与老师联系很少,因此与老师闲谈了一阵,在闲谈中说到了他的书,我才知道他的书再版的同时被翻译成英语出版了,当时我为他出书而激动。他说,该书于200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发行后,在出版投入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销售一空,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于2007年5月第二版出版发行,并献礼于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同年,该书作为我国藏族风俗习惯对外宣传图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翻译成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国内外,书名为《都市里的香格里拉·玛吉阿米餐厅的故事》。我认为这无疑说明该书投入市场后作者所写的藏族文化能够拨动起广大读者的心弦,在读者群里翻起心灵浪花,得到广泛认可,也是对作者写书付出心血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得到认同。作者在该书再版前言里也谦虚地写到:“而我的读者给了我珍贵的鼓励,那真挚的回馈,那情到深处的泪水,在我的生活里成为难以忘怀的情景。那种心与心的撞击是如此美妙,它鼓励的不仅仅是我的写作,也是鼓励了我的精神和我的人生。”

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真情书写自己民族的真实生活,气韵贯通于整个书的全过程并表现得淋漓尽致。藏族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屋脊上生产生活,基于民族精神,精神就是有自己的信仰寄托,在生产生活中每个细节与苯教、藏传佛教息息相关,始终纵横交错地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甚至成为支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作者在书中所写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都无不包含着宗教文化和藏族文化内涵的流露表现,每个事象有它的文化渊源,每个故事有它的由来,每个动作有它的象征,每个仪式有它的规范,每个细节有它的历史,如数家珍,这是一般人难以发现和体味的细节,也是一般人难以写得出的心灵的真实符号。在作者再版书中由作家沧浪客写的代序二里也写到:“‘玛吉阿米·香格里拉风情宫’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说起,如数家珍,在讲述过程中,以一般人难以发现和体味的细节,将一些民族的、自我的经历慢速回放,使读者在阅读中,以一种彻底轻松的心态触摸、感悟魅力无穷的藏族文化。整个书气韵贯通,体现了作者对藏族文化的一腔挚爱,读后令人感叹不已。”从作者书写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从小有潜移默化的藏族文化熏陶、铭记的生活亲历、深刻的后天文化修养,作者的这些优势变成了该书的优势,更贴近于现实,更贴近于生活,散发出浓香的、藏族独有的糌粑酥油味。

用朴实的百姓语言叙述真实的藏族生活贯穿于全书。千百年来生活在迪庆高原上藏族们以朴实而著称,作者作为迪庆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藏族,从小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的熏陶,朴实已变成他的天性,宽怀已变成他的性格,他在书中写到的玛吉阿米、熏香炉、土制酒罐、转经筒、玛尼堆、酥油盒、弓箭、皮囊、藏纸、面具、佛像、壁画、藏柜、佛塔、藏酒、哈达、天珠、僧服、藏餐等实物,用最朴实的百姓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情感,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就像一幅美丽而品味无穷的历史文化长卷,让广大读者尽情享受藏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理想愿望等的文化大餐。同时,作者在书写中引用了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的美丽诗句、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传》中的关于自酿青稞酒的唱词、关于讲述香巴拉最通俗亲切的《香巴拉并不遥远》的歌词、关于木碗与情人的民间歌谣、关于赞美母亲的藏族歌曲《慈祥的母亲》的唱词、藏族作家楞木才让·阿姆的有关歌颂母亲的诗歌等,这些惊世之作无不是使用大量朴实的百姓语言来写成的,悄然成为了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作品,作者的引用也折射出作者对藏族文化的独到经验与体会,这是该书成功的独到之处。

用最生动的创作形式把深奥而神秘的藏族文化演绎成现实的细节化生活故事让读者欣赏。作者在该书中写到:“藏族世代生息在雪域高原,神话与梦幻从来与现实缠绕交融在一起,很难用逻辑和理性来解说这样的一个民族。”因此,作者用最生动、最通俗易懂的创作形式,让神话与梦幻、深奥与神秘的藏族文化在笔下生花,突破了用逻辑和理性来很难解说一个民族的瓶颈,成功的开拓了把枯燥的学术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成细节化的生动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有效路子,也是一种创新性地有效尝试。作者在书里也写到:“我们藏族有弦子,有锅庄,有情舞,有那么多动听的仿佛来自天堂的歌声,有那样感人心魂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我想,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不是通过学术,而仅仅是在生活中就了解真实的藏族文化,感受更内在的东西,更参与我们的文化传承?我始终认为,一种优秀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才能真实传承。这种情形下,文化才可以被落实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并不断有新的发展。”从中启示了文化传承不仅仅在博物馆里收藏供人观赏而无实践,传承人的心里独有无后继有人,专家学者的专著里写有无人去问津,文化应该以大众化传承,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传承而发扬光大。

该书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图文并茂,相互衬托,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是自己亲历的心灵的真实符号,藏族文化的精神和灵魂,并且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这应该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弘扬和继承了优秀的藏族文化。作者也书中写到:“我觉得文化的体现方式很有意思。有知识的方式,有创造的方式。但是还有一种体现方式:一种文化融入了你血液,因为你生于这里长于这里,跟你的民族共一方天地和呼吸,这样的一个人生经历,只要你具有心灵,这个民族的文化其实是以积累的方式积淀在你的心情里面、精神里面、个性里面、行为里面。于是,自然流露也是一种最生动的方式。”从中也启示了我们用心灵去体验文化、积累文化、创造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件人生最充实、最快乐、最有意义的过程,与自己的文化共呼吸、共命运。

常言道,火眼试真金。该书在出版投入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销售一空,之后再版的同时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翻译成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国内外,双喜临门。据我了解,该书是属迪庆州本土作者写的书被翻译成英文的第一本,是值得可喜可贺。从涉藏外宣的角度看,该书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看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我国藏族风俗习惯对外宣传图书,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用生动的故事讲述藏族文化在发展延续,其内容能去感动人、吸引人、说服人,这不仅适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更能够吸引国外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也易于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我们涉藏外宣的目的。

马靠鞍装,人靠衣装,书靠装帧和美编。该书的装帧和美编十分独具民族特色而时尚吸引人,摆在广大读者面前眼前一亮,十分抢眼球,不仅文字上轻松、顺畅、自然,而且在图片上美编精美、编排适当、图文互衬。同时,作者在书中收录了许多的珍贵图片,给该书增色不少,这些图片也让读者勾起了一幕幕岁月沧桑。精美雕刻的传统藏桌、与神佛结缘的熏香炉、繁复精美的篾编酥油盒、与藏族从不离身的里面潜藏风情的皮囊、经受风吹日晒的残墙与木制花窗,还有爱国侨领马铸材和作者亲生母亲等的珍贵老图片,这些图片饱满着沧桑的岁月,散发着藏族文化的精神,将会变成最珍贵的文化传承遗物。当作者接受《云南信息报》记者姚菲的采访时说:“这本书可以让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吐露心声,把我对本民族文化的星星点点的感受展示给大家,是一种快慰。而我想格外说明的是,这本书不是文化探寻层面的,而是生活层面的,而目前的读者反馈似乎证明,这种方式可以让人更亲切地接近藏族和藏族文化,使之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我始终认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才是血肉相连的传承,才是真实的传承。”

总之,该书的问世,作者把自己的文字成为自己的心灵的真实符号,并能够达到广大读者的心里,用民族的真情呼唤广大读者,让读者走进藏族文化的神秘殿堂,享受藏族文化的精神。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