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根脉不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9 15:33:57

培养人才 薪火不断

建校之初,东巴学校就健全了人事制度,和树荣任东巴学校校长,和志德为副校长,和树昆同志为班长,和占元大师为教师、顾问。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习时间表。教员们白天轮流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学习,晚上又轮流传承给白天没有时间学习的其它东巴学员。东巴学校白天黑夜经声朗朗,学习风气蒸蒸日上,并在长期传承实践中形成了“农忙与农闲结合、白天与晚上互补;在仪式实践中传承,在民间习俗中沿续;师傅带传高徒,高徒带同学,同学相互督促”的传承模式。

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三坝的东巴传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一批东巴传承人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出现了一批才学兼备的东巴学员。如和树昆除了在东巴传承学校中刻苦钻研外,还常到著名大东巴习阿牛大师、白地和志本大师、宁蒗县永宁乡加泽村、余米村汝卡纳西居住村跟石布不大东巴、阿八茸东巴、俄亚乡卫日村阿高大东巴处拜师学习,通过虚心学习各地东巴的各种知识,丰富、深化了自身的东巴文化知识体系,和树昆已学会掌握了194本传统的东巴经书,66种东巴咒语,24种东巴宗教祭祀仪式。算、卦、卜、签等,成为纳西族地区最年青的东巴。高徒杨玉春、杨秀光、和贵武、和根利、和学初已出师能单独做东巴学事,已保护、抢救和传承20多种的东巴舞。

整理经典 传承弘扬

东巴古籍是东巴文化的载体。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通过两千多卷不同种类的东巴经书得以记载。然而,经过“大跃进”、“文革”等历次运动浩劫,好多东巴经书已经遗失,这对传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东巴传承学校师生通过广泛动员群众、多处搜集、抄录,迄今为止共搜集到了200多册东巴经书,并对这些经书进行了目录编排、抄录、解注等工作,并使这些经书在具体的仪式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实践,从而使这些东巴经典得到了活形态的传承。经过整理的经书有《习布》、《级拿花》、《毛米之》、《冷怒记》、《希车斤》、《课母劳刀》、《只布》、《头火批》、《思布困得土》、《阿气》、《车对》、《好识》、《暖而三》、《认书而肯》、《古作斤作》、《而九巴答批》、《高俄高作》、《古认古好呀》、《作书土古》、《东巴喊公社》等200多本经书。

恢复仪式 展示歌舞

传承民间化重在恢复传统仪式。三坝在历史上是富有盛名的东巴圣地,东巴文化在民间有深厚沉淀,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文化基础。东巴学校抓住这有利的天时地利,把文化传承与民众的文化生活、精神信仰有机地予以结合,从而打开了局面,也为东巴文化的传承获得了最大的动力源泉。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东巴学校15年间恢复的东巴仪式主要有:祭家神“恒孙”仪式、祭天仪式、祭畜牧神仪式、求雨仪式、压口舌仪式、祭“堵不”仪式、祭自然神仪式、除秽仪式、祭东巴什罗仪式、驱邪禳灾仪式、冷误蹉仪式11种大仪式以及索库、还布、则规红、土水、除夸批、还夸批、本古好早批、争考布等十余种小仪式。

此外,白水台东巴学校于2002年春成立了三坝纳西族民间艺术团,共有66人,分青年队、中青年队、中老年队,主要负责民间歌舞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等工作,人们称这支艺术团为“白水台下一枝花。”三坝纳西族歌舞在继承传统民族歌舞的基础上,也融合了藏族民间歌舞内容,从而体现出明朗欢快、舒展优美的艺术特色,成为纳西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东巴传承学校十五年来不遗余力地对这些民间歌舞进行了挖掘、整理、传承,并通过民间节庆活动、文化展演活动活跃、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这一独特的东巴文化艺术魅力。

田野调查 学术交流

一个民族的文化单纯地靠自身的力量无法独善其身,只有通过更大范围的合作、交流才能获得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力量。纳西族的文化能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纳西学,也是近百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学者不断调查、研究、宣传的结果。三坝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纳西东巴文化生态,近百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不仅为三坝东巴文化的弘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为纳西文化的深层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巴东巴学校、东巴文化传习馆本着广交朋友、合作共赢、保护为先、传承为基的原则,承担起了配合、参与、协助、合作不同科研结构、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任务,同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传承经验,从而使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力量。

十五年里,不仅前来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传习馆还鼓励学员到丽江、宁蒗、四川俄亚等地的大东巴虚心学习交流,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国内外东巴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树荣、和树昆、杨玉春等人参加了第一、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国际人类学大会、丽江文化旅游研讨会、丽江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学术研讨会等,他们的学术论文、报告也获得了相应的反响,同时与国内外众多学术机构、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