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根脉不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9 15:33:57

迪庆州东巴传习馆传承东巴文化十五周年纪实

◎ 安永鸿 文/和树荣 图

1998年3月16日,在三坝纳西族乡吴树湾村成立了东巴文化传承学校,开始了艰难的东巴文化传承历程,之后,在传承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十几年间传习馆以传承发扬东巴文化为己任,十五年风雨兼程,筚路蓝褛,十五年薪火相传,根脉不绝。

不辱使命 艰辛传承

1997年白地八大纳西村中只有3位东巴大师,吴树湾村和占元大师、古都村和志本大师、波湾村树银甲大师,而水甲村、恩水湾村、布主湾村、阿鲁湾村、恩土湾村没有一个能正规掌法事的大东巴,白地的历史地位与现今事实极不相称,白地东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时任白地完小校长的和树荣老师自幼生长于白地,深受地方民间文化的熏陶,也在学校里组织开展过民间文化的传习活动,他深知民间文化的源头在民间,如果民间乡村的东巴文化失传,对于三坝的民族文化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他眼看东巴文化面临失传之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辗转反侧,整夜未眠。1997年3月,和树荣与老东巴和占元先生、民间歌手和德明先生多次聚议,在3人倡导下,在吴树湾开始动员青年人学习东巴文化,村里一开始有不少年青人参加了东巴文化学习小组,在村里掀起了学习东巴文化的热潮,由此开始了东巴文化传承的历程。

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也得到了村委会及村民的广泛支持,到了1998年3月16日,终于开办了东巴学校,请吴树湾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任教师,学习上课时间以夜晚学习为主。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夜校远远满足不了学员们的学习欲望,2000年春,吴树湾村委会提供校址,和树荣老师捐助2所木楞房,并安装了照明设施,配备了教学用具等,把夜校办成全日制学校,取名为“白水台东巴学校”。

吴树湾村有96户,448人,全村村民均为纳西族,其中多数是纳西族汝卡支系,占了80%。汝卡是纳西族最古老之系,与纳西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同时也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近年来,西南大学钟耀萍博士与吴树湾村的和树昆、和树荣二人合作研究,在东巴经书《困丁土》、《古不开》、《加威灵》、《十我白争》等4本经书中找出93个汝卡东巴字,写成论文后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人类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

东巴学校的传承活动一开始,就突出强调了传承主旨: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恢复文化生态相结合,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村容村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村子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就应有贡献。

东巴文化传承不但得到三坝乡党委政府和三坝群众的认可,还得到迪庆州文化局、迪庆州民政局等单位的支持。2009年4月28日,州文化局、民政局下文批准成立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并于 2010年3月22日,举办了白水台东巴学校建校十二周年庆典暨迪庆东巴文化传习馆挂牌仪式。

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成立后,传承范围辐射到整个迪庆州境内的纳西族地村落社区。目前传习馆学员涵盖了开发区、维西县、三坝乡、洛吉乡、金江乡、上江乡等地,从而使以前零散、无序、各自为政的传承局面得到了有机整合。2010年6月21日至27日和树荣、和树昆、杨玉春等在三坝、洛吉两乡进行了东巴文化摸底调查,并在三坝、洛吉两乡成立了13个迪庆东巴文化传习点,第一传习点设在白地谷都,第二传习点设在白地波湾村,第三传习点设在白地水甲村,第四传习点设在哈巴告湾村,第五传习点设在东坝日树湾村,第六传习点设在东坝各迪村,第七传习点设在东坝科目村,第八传习点设在东坝次恩支付,第九传习点设在东坝松八村,第十传习点设在瓦刷上只恩村,第十一传习点设在瓦刷下只恩村,第十二传习点设在白地阿鲁湾村,第十三传习点设在洛吉乡洛吉行政村中村。

2011年10月22日,在传习馆主办下,乡内34位东巴在东坝行政村集中进行东巴丧葬仪式程序培训活动,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得到东巴们的支持与积极配合,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之后,该传习馆还到各个传习点慰问教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获得群众的好评。

2012年2月26日至27日传习馆在乡文化站举办三坝乡首届纳西东巴舞与纳西民歌展演大赛。参加者中有东巴72人、歌手29人,传习馆展演了10种东巴舞,8个传习点每点展演三种东巴舞,共计展演34种东巴舞,歌手每人唱1首歌。其中3位唱得好的歌手每人唱2首歌,共演唱了32首纳西民歌,整个展演活动获得了民众的好评。

这些传承基地以吴树湾村为传承中心,与其它12个村落传承点达成了点线面的传承网络架构,在传承过程中实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的合作机制。另外,在传承模式上实行了平时集中在点上学习,一年举行几次集中交流座谈活动。有经验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有困难大家共同集思广益来解决,从而为东巴文化的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五年来传习馆以保护、抢救、传承东巴文化为中心,同时为保护、抢救、传承纳西族歌舞文化也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另外,在东巴造纸、纳罕麻纺织手工艺等方面也做了卓有成效的传承恢复工作。在2003年3月已恢复和抢救了东巴造纸,现白水台东巴学校东巴纸自给有余。

培养人才 薪火不断

建校之初,东巴学校就健全了人事制度,和树荣任东巴学校校长,和志德为副校长,和树昆同志为班长,和占元大师为教师、顾问。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习时间表。教员们白天轮流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学习,晚上又轮流传承给白天没有时间学习的其它东巴学员。东巴学校白天黑夜经声朗朗,学习风气蒸蒸日上,并在长期传承实践中形成了“农忙与农闲结合、白天与晚上互补;在仪式实践中传承,在民间习俗中沿续;师傅带传高徒,高徒带同学,同学相互督促”的传承模式。

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三坝的东巴传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一批东巴传承人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出现了一批才学兼备的东巴学员。如和树昆除了在东巴传承学校中刻苦钻研外,还常到著名大东巴习阿牛大师、白地和志本大师、宁蒗县永宁乡加泽村、余米村汝卡纳西居住村跟石布不大东巴、阿八茸东巴、俄亚乡卫日村阿高大东巴处拜师学习,通过虚心学习各地东巴的各种知识,丰富、深化了自身的东巴文化知识体系,和树昆已学会掌握了194本传统的东巴经书,66种东巴咒语,24种东巴宗教祭祀仪式。算、卦、卜、签等,成为纳西族地区最年青的东巴。高徒杨玉春、杨秀光、和贵武、和根利、和学初已出师能单独做东巴学事,已保护、抢救和传承20多种的东巴舞。

整理经典 传承弘扬

东巴古籍是东巴文化的载体。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通过两千多卷不同种类的东巴经书得以记载。然而,经过“大跃进”、“文革”等历次运动浩劫,好多东巴经书已经遗失,这对传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东巴传承学校师生通过广泛动员群众、多处搜集、抄录,迄今为止共搜集到了200多册东巴经书,并对这些经书进行了目录编排、抄录、解注等工作,并使这些经书在具体的仪式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实践,从而使这些东巴经典得到了活形态的传承。经过整理的经书有《习布》、《级拿花》、《毛米之》、《冷怒记》、《希车斤》、《课母劳刀》、《只布》、《头火批》、《思布困得土》、《阿气》、《车对》、《好识》、《暖而三》、《认书而肯》、《古作斤作》、《而九巴答批》、《高俄高作》、《古认古好呀》、《作书土古》、《东巴喊公社》等200多本经书。

恢复仪式 展示歌舞

传承民间化重在恢复传统仪式。三坝在历史上是富有盛名的东巴圣地,东巴文化在民间有深厚沉淀,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文化基础。东巴学校抓住这有利的天时地利,把文化传承与民众的文化生活、精神信仰有机地予以结合,从而打开了局面,也为东巴文化的传承获得了最大的动力源泉。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东巴学校15年间恢复的东巴仪式主要有:祭家神“恒孙”仪式、祭天仪式、祭畜牧神仪式、求雨仪式、压口舌仪式、祭“堵不”仪式、祭自然神仪式、除秽仪式、祭东巴什罗仪式、驱邪禳灾仪式、冷误蹉仪式11种大仪式以及索库、还布、则规红、土水、除夸批、还夸批、本古好早批、争考布等十余种小仪式。

此外,白水台东巴学校于2002年春成立了三坝纳西族民间艺术团,共有66人,分青年队、中青年队、中老年队,主要负责民间歌舞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等工作,人们称这支艺术团为“白水台下一枝花。”三坝纳西族歌舞在继承传统民族歌舞的基础上,也融合了藏族民间歌舞内容,从而体现出明朗欢快、舒展优美的艺术特色,成为纳西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东巴传承学校十五年来不遗余力地对这些民间歌舞进行了挖掘、整理、传承,并通过民间节庆活动、文化展演活动活跃、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这一独特的东巴文化艺术魅力。

田野调查 学术交流

一个民族的文化单纯地靠自身的力量无法独善其身,只有通过更大范围的合作、交流才能获得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力量。纳西族的文化能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纳西学,也是近百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学者不断调查、研究、宣传的结果。三坝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纳西东巴文化生态,近百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不仅为三坝东巴文化的弘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为纳西文化的深层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巴东巴学校、东巴文化传习馆本着广交朋友、合作共赢、保护为先、传承为基的原则,承担起了配合、参与、协助、合作不同科研结构、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任务,同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传承经验,从而使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力量。

十五年里,不仅前来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传习馆还鼓励学员到丽江、宁蒗、四川俄亚等地的大东巴虚心学习交流,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国内外东巴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树荣、和树昆、杨玉春等人参加了第一、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国际人类学大会、丽江文化旅游研讨会、丽江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学术研讨会等,他们的学术论文、报告也获得了相应的反响,同时与国内外众多学术机构、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