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根脉不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9 15:33:57

迪庆州东巴传习馆传承东巴文化十五周年纪实

◎ 安永鸿 文/和树荣 图

1998年3月16日,在三坝纳西族乡吴树湾村成立了东巴文化传承学校,开始了艰难的东巴文化传承历程,之后,在传承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十几年间传习馆以传承发扬东巴文化为己任,十五年风雨兼程,筚路蓝褛,十五年薪火相传,根脉不绝。

不辱使命 艰辛传承

1997年白地八大纳西村中只有3位东巴大师,吴树湾村和占元大师、古都村和志本大师、波湾村树银甲大师,而水甲村、恩水湾村、布主湾村、阿鲁湾村、恩土湾村没有一个能正规掌法事的大东巴,白地的历史地位与现今事实极不相称,白地东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时任白地完小校长的和树荣老师自幼生长于白地,深受地方民间文化的熏陶,也在学校里组织开展过民间文化的传习活动,他深知民间文化的源头在民间,如果民间乡村的东巴文化失传,对于三坝的民族文化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他眼看东巴文化面临失传之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辗转反侧,整夜未眠。1997年3月,和树荣与老东巴和占元先生、民间歌手和德明先生多次聚议,在3人倡导下,在吴树湾开始动员青年人学习东巴文化,村里一开始有不少年青人参加了东巴文化学习小组,在村里掀起了学习东巴文化的热潮,由此开始了东巴文化传承的历程。

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也得到了村委会及村民的广泛支持,到了1998年3月16日,终于开办了东巴学校,请吴树湾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任教师,学习上课时间以夜晚学习为主。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夜校远远满足不了学员们的学习欲望,2000年春,吴树湾村委会提供校址,和树荣老师捐助2所木楞房,并安装了照明设施,配备了教学用具等,把夜校办成全日制学校,取名为“白水台东巴学校”。

吴树湾村有96户,448人,全村村民均为纳西族,其中多数是纳西族汝卡支系,占了80%。汝卡是纳西族最古老之系,与纳西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同时也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近年来,西南大学钟耀萍博士与吴树湾村的和树昆、和树荣二人合作研究,在东巴经书《困丁土》、《古不开》、《加威灵》、《十我白争》等4本经书中找出93个汝卡东巴字,写成论文后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人类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

东巴学校的传承活动一开始,就突出强调了传承主旨: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恢复文化生态相结合,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村容村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村子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就应有贡献。

东巴文化传承不但得到三坝乡党委政府和三坝群众的认可,还得到迪庆州文化局、迪庆州民政局等单位的支持。2009年4月28日,州文化局、民政局下文批准成立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并于 2010年3月22日,举办了白水台东巴学校建校十二周年庆典暨迪庆东巴文化传习馆挂牌仪式。

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成立后,传承范围辐射到整个迪庆州境内的纳西族地村落社区。目前传习馆学员涵盖了开发区、维西县、三坝乡、洛吉乡、金江乡、上江乡等地,从而使以前零散、无序、各自为政的传承局面得到了有机整合。2010年6月21日至27日和树荣、和树昆、杨玉春等在三坝、洛吉两乡进行了东巴文化摸底调查,并在三坝、洛吉两乡成立了13个迪庆东巴文化传习点,第一传习点设在白地谷都,第二传习点设在白地波湾村,第三传习点设在白地水甲村,第四传习点设在哈巴告湾村,第五传习点设在东坝日树湾村,第六传习点设在东坝各迪村,第七传习点设在东坝科目村,第八传习点设在东坝次恩支付,第九传习点设在东坝松八村,第十传习点设在瓦刷上只恩村,第十一传习点设在瓦刷下只恩村,第十二传习点设在白地阿鲁湾村,第十三传习点设在洛吉乡洛吉行政村中村。

2011年10月22日,在传习馆主办下,乡内34位东巴在东坝行政村集中进行东巴丧葬仪式程序培训活动,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得到东巴们的支持与积极配合,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之后,该传习馆还到各个传习点慰问教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获得群众的好评。

2012年2月26日至27日传习馆在乡文化站举办三坝乡首届纳西东巴舞与纳西民歌展演大赛。参加者中有东巴72人、歌手29人,传习馆展演了10种东巴舞,8个传习点每点展演三种东巴舞,共计展演34种东巴舞,歌手每人唱1首歌。其中3位唱得好的歌手每人唱2首歌,共演唱了32首纳西民歌,整个展演活动获得了民众的好评。

这些传承基地以吴树湾村为传承中心,与其它12个村落传承点达成了点线面的传承网络架构,在传承过程中实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的合作机制。另外,在传承模式上实行了平时集中在点上学习,一年举行几次集中交流座谈活动。有经验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有困难大家共同集思广益来解决,从而为东巴文化的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五年来传习馆以保护、抢救、传承东巴文化为中心,同时为保护、抢救、传承纳西族歌舞文化也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另外,在东巴造纸、纳罕麻纺织手工艺等方面也做了卓有成效的传承恢复工作。在2003年3月已恢复和抢救了东巴造纸,现白水台东巴学校东巴纸自给有余。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