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制茶具。 银制饰品。 银制宗教用品。 在迪庆藏区,使用银制品的历史很悠久,时至今日,人们对银制品的需求有增无减。42岁的寸文伟,一个来自民间手工艺之乡鹤庆新华村的手工艺世家的白族匠人,他在香格里拉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银制品,把藏族传统文化及现代人对银制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让美丽的手工制作的银制品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另一种丰富的色彩和美感。 “老寸金银加工店”是香格里拉县尼旺路口一家不起眼的小手工店,一边是装修简单的铺面,而敲敲打打的手工艺制作就在另一边展开。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寸文伟已经在香格里拉度过18个年头。 1995年,寸文伟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香格里拉,作为银制品手工艺世家,他的父亲和爷爷一辈在鹤庆县都靠制作银制品为生,才20多岁的寸文伟那时已经拥有很高的银制品制作技术,是家乡一带有名的能工巧匠。 当时,寸文伟的父亲接了香格里拉一个大户人家的银制宗教用品活路,那时的寸文伟第一次接触藏文化,一个月的精心制作,让寸文伟深深地被银制品中包含的藏文化所吸引,他的心无时不被香格里拉的文化气息所打动,他认为,香格里拉不但是心灵瞻仰的殿堂,也是学习手艺的课堂。当时,他有了一个想法,留在香格里拉。 1997年,“老寸金银加工店”在香格里拉开业。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格里拉,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精心创作,虚心向老艺人求教,慢慢地,他的客户多了,而他制作的银制品也开始得到本地人的青睐,这些给了他极大的创业动力和成就感。 渐渐地,寸文伟的业务也扩展开来,徒弟也越收越多,他开始向州民贸公司和一些特产店供应产品。2005年,他还在独克宗古城新开了“扎西银坊”。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当地的新老顾客找到老寸,订购民族传统服饰的装饰品和首饰,花个四五万元定制一套首饰的不在少数,每年也总会有那么几对新婚夫妇,花上十多万元,制作一套精美的民族饰品和首饰。他们的青睐,是对老寸金银首饰加工手艺的信任,更是对这些手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牛头装饰品。 银制饰品及酒杯。 寸文伟的手艺虽然是白族传统工艺,但每年,他都要去青海、四川藏区采风,吸取藏文化营养,寻找制作灵感,常年在香格里拉生活和工作的经验,给了他良好的文化触觉,培养了他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能力。 从最初的服装饰品,到现在的首饰、酒具、茶具、装饰品、宗教用品等,寸文伟制作的手工艺品种类已经达到30多种。各种工艺品上雕刻的花纹从梅兰竹菊到藏文藏八宝再到汉藏文化符号的融会娴熟运用,风格日趋多变。 今天,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的所关注,收藏市场出现一股“西藏热”,寸文伟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手工制作”和“民族特色”是吸引外地甚至外国游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来自美国、韩国、欧洲等世界各地的购买者,虽然对藏文化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见到寸文伟的银制品时,都被这些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被制作者巧夺天工的手艺所折服。 香炉。 银制茶壶。 寸文伟的学徒们正在制作银器。 寸文伟认为,搞手工业不能像别的行业靠精美的广告吸引眼球,而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产品,靠“口碑”来赢得市场,他说,银器制作这个行业都是主顾慕名登门,因此,“做工先做人”,首先必须保持传统匠人的优秀作风,用品德和诚信安身立命,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2009年,中央电视台4频道的摄制组还找到他,为他录制了制作银碗的整个过程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对于不善言辞的寸师傅来讲,语言不是他自我表达的方式,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通常通过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流露和表达出来,只要去看看他和他徒弟制作的工艺品,就能感受到手工艺人在敲、打、磨这些动作中散发出来的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如今,他的小店里,几位他从家乡招收来的亲友已经渐渐上手,而他的孩子寸鸿刚也慢慢成为制作银制品的骨干,寸文伟打算向孩子传授自己的手艺。他说,虽然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但他希望这门手艺在他家得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钱纪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