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东南端,地域以及地貌与青藏高原大多数地方迥异,是著名的香格里拉所在地。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圣山卡瓦格博、圣湖碧塔海,还有雪山草场、蓝天白云、成群牛羊和丰富多姿的人文生活,是一个梦幻如天堂般的地方,有诗为证— 我的家乡 雪山下圣水旁 白云从手间飘过 蓝天就在头顶 一打喷嚏星星就会掉下来 语言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迪庆藏语属于藏区三大方言中的康巴方言,其特点是介于卫藏方言与安多方言之间,带有过渡性质,内部差异很大,土语林立,各土语间特色分明,基本难以沟通和交流。有时两个地方相隔一条河,讲出的却是不相同的话。迪庆藏语方言大体可分为德钦话和香格里拉话。德钦话发音圆润、优雅,和西藏的接壤地区相近。而香格里拉话无论从发音上或是用词上都很有地域特色,如在藏区只有在书面语中才使用的一些词汇,在香格里拉口语中却是平常生活用语,有部分语言的格式在语法上也保留了古藏语特有的风貌,颇为耐人寻味,是研究藏语演变过程最好的参照标本。虽然香格里拉话和德钦话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仔细听慢慢讲,习惯之后沟通起来也不困难。 民居 迪庆高原气候寒冷,人们必须依赖房屋来提供足够的保暖和庇护,这使得藏族人对于建盖房屋极为重视。藏族民居承传了祖先征战与防御的需要,用土夯就厚实的墙,以土为顶,俗称“土掌房”。民居的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易守难攻,由于人与牛羊同处一地,因而在纷乱的时节,财产也不易损失,只要牛羊还在,衣食也就无忧,牧人们的希望就仍在。在内地,城与堡是分离的,外部是城墙,里面是集中的住宅民居,而藏族的民居是相对独立的,彼此间相距较远,所以围墙与住房连为一体,成为堡楼,所以藏族民居又被称之为“碉楼”。 传统上,藏房大小的计算方式很有趣,它不是以平方面积来计算的,而是以柱子的多少来区分房屋的大小,至今民间仍然沿用此法。在众多的柱子当中,位于房屋中央的那根柱子尤其特别,它是受力最多的柱子,是整栋房子的支撑,人们称它为“中柱”。迪庆藏民非常重视这棵柱子,往往挑选最粗最大的木头来做中柱,以显家庭殷实;不仅如此,藏民还习惯把一家之主也比喻为“中柱”,意思就是家里的依靠。久而久之,人们赋予了中柱许多含义,如认为中柱有镇宅、招财、迎样等种种作用。平日里,人们都对中柱悉心管护、爱惜有加。 藏族民居中的火塘也是很重要的,火塘的位置一般在堂屋的中央,因为家庭成员的起居饮食都以火塘为中心,火塘也就成了维系亲友间亲情的重要场所。清晨,袅袅炊烟如雾般飘散在村落的上空时,大人小孩便围在火塘旁,喝着喷香的酥油茶,开始了新的一天。 房屋建成时,要在房顶树起张挂着红、黄、绿、白等布做的经幡,也叫风马旗。风马旗上寄托了太多心灵和顿悟的东西,有祈祷、有希望、有祝愿,还有发自心底的虔诚,几乎把人间所能有的美好愿望都写在了上面。风儿不停地吹动着经幡,人们诵读着六字真言,带走的是烦恼、晦气,放飞的是希望,似乎所有祈求都会如愿。另外,屋旁还要修建一座煨桑用的灶台,煨桑为的是祭各方神灵,祈福攘灾。 一般说来,新房最先迎请的还不是佛像,而是莲花生大师的画像或是大师的本生传记《莲花遗教》,莲花生大师像能保佑住宅不受鬼怪的打扰,是镇住地气的最好法宝。莲花生大师在藏区家喻户晓,他那云游雪域高原,与鬼怪、神灵斗法的故事至今还吸引着无数的人,藏民们相信,高原上的所有神灵与鬼怪都是被大师降服后,才皈依了佛法,神灵与鬼怪都听命于莲花生大师。 当然,不同地域的房屋也有所差异。迪庆地处横断山脉,香格里拉县处于多雨的湿润地区,而德钦县则是半干旱地区,因而香格里拉的民居,屋顶盖人字型的木板,使雨水不渗进屋内,而德钦民居就直接以土为顶了。 寺庙建筑也是藏族最重要的建筑,代表着藏族建筑水平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寺庙建筑群包括主要大殿、各康参的主殿、还有修行密宗与医算等专业的殿群,四周则是僧人起居的僧舍。寺庙的主殿建筑是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定制兴建的,不仅要便于举行宗教仪式和礼佛活动,而且要富丽堂皇,崇高威严,显示出宗教的至高无上与尊崇。僧舍是僧人在众僧人、亲友的帮助下由自己建盖的,僧人在世时属于自己拥有,去世后家人无继承权,可属于寺院所有,或转赠其他僧人,如转赠给自己的徒弟。 总之,藏族的民居在高原上历史悠久,适应了高原独特的气候与人们生存的需要,经过历史的演绎,不仅是住宅,而且还是民俗与文化的载体,体现了雪域人生存的态度。如今房子越盖越好,而且融进了许多现代元素,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服饰 迪庆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许多民族就像是过往的行人,来来往往,走在这块土地上。有来自北方青藏高原的氏羌人形成的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景颇族、阿昌族、拉枯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基诺族等等,他们中就有相当的族群曾经走过这里。这并不奇怪,早在藏王松赞干布统一各部落和羌人部落之前,西藏生活着的不全是今天意义上的藏族人,后经藏王松赞干布统一各部落,融合了不同族群的人后形成了今天的藏族人。 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是什么人走过,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民族的口传文化中领略到他们的过去。我们发现,氏羌系民族的丧葬歌中,无一例外地都把祖先的故乡指向北方或青藏高原。 这些走过迪庆的人们有没有留下点什么呢?这无从考证。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藏族群众的服饰上隐隐约约看出他们的影子。 迪庆藏族的服饰丰富多彩,各地区之间区别明显,在整个藏区来说很有特色。例如香格里拉县的女装和西藏的服饰差异就很大,显得很抢眼,蓝色大袍、坎肩、白羊皮披肩、白围裙等,都是很特殊的。又比如东旺女装,黑色的长袍,上有装饰性的黄色布料等;还有奔子栏地区的女装,有坎肩、头上的布卷帕子、腰带与百褶裙。这些服饰的差异,看上去既有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人与经过雅砻江迁徙的不同族群的人,还有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服饰上的某些相似元素,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民族间相互交流带来的影响。 饮食 藏族的饮食与高原气候寒冷、缺氧相关,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其高脂肪高蛋白是为了抵御寒冷,这种饮食结构已在高原上承袭了几千年,它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如酥油茶,茶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是过去藏民补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而酥油是从牦牛的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对人体的能量补充极有好处。我曾经在昆明的奶牛场买了许多牛奶,拿回家,按藏族的传统方式制作酥油,可那酥油是洁白的,用它做酥油茶,不仅颜色看起来不对劲,而且喝起来味道也不对,根本就没有酥油茶的那种飘香味。 糌耙是藏族人的方便食品,是用高原上特有的青棵,经去皮、炒熟、磨细后的青稞炒面,配以酥油茶,既可干吃,也可和着酥油茶,捏成坨状食用。有资料显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当进入海拔6000米以上后,就会觉得所有的食品都索然无味、难以下咽,只有在喝酥油茶吃糌耙后,浑身上下马上就会感到热乎乎的。 节庆 藏族有许多节日。藏历元月一 日,是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 日。藏语称之为“杰布罗瑟”,意为 国王新年,所有的藏族人都要欢度 这个节日。新年的这天一早,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就要手捧“却玛”(装着糌把和麦子的特制木盒,上面插有酥油花、麦穗和新年花)和青棵酒,到亲友家拜年,相互见面互道“扎西德勒”。之后还要去烧香,到寺庙礼佛,然后成群结队上街唱歌跳舞。这一天也有禁忌,比如绝对禁止扫地,不能说不吉祥的话等等。 五月端午赛马节是香格里拉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全城所有的人都会聚集在五凤山下,搭起帐篷,观看赛马。 迪庆藏族生性快乐,是不会放过任何可以让自己快乐的节庆的。比如婚庆中的迎娶,亲友们要相互帮忙,按照传统规矩,严格地走过每一个程序。对歌直到女方的家人满意了才能进入新娘的闺房,到了闺房还没完,有一大帮新娘的朋友们堵着对歌,这时男方家的人们要使出全身的解数才能把新娘请出来。当新娘走出家门时,女方的亲友们开始唱送新娘的歌,调子不再欢快,新娘的母亲开始落下眼泪— 请夫家心疼之, 请夫家怜悯之, 请夫家爱护之, 歌声中新娘含泪而去。 到了夫家,真正意义上的婚礼开始了,盛大的婚宴后,人们往往通宵达旦地围着篝火跳舞。 对于藏族人来讲,没有歌舞的日子是不健康的,所有的藏族人都能歌善舞。迪庆的歌舞资源非常丰富,如同宝库一般,有弦子、锅庄、尼西情舞、热巴舞等等。 香格里拉县的锅庄歌声深沉而古朴,体现锅庄本身的古老和悠久的历史,如同在跳一曲几百年前的歌舞,是真正意义上流传在民间的古乐舞,似乎自锅庄出现之始,一直就没有变化过。 迪庆的弦子也是很有名气的,主要流行于德钦。在德钦也按地域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澜沧江流域为主的体系,一个是以金沙江流域为主的体系。这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说唱词的不同。德钦的弦子优美,相传与卡瓦格博山神的脸与雪山的脸都朝向德钦有关,因而德钦藏民舞跳得最好,歌词内容最丰富,引领着周围藏区的流行时尚。来源:《今日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