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散落在民间的工艺奇葩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9 14:56:00

 

2.酿制青稞美酒的人家——她们每天都要酿至少一“蒸”酒,出酒量70斤左右。逢年过节,青稞酒供不应求,每天就要酿两“蒸”,一百多斤,基本上一出成品就卖光了。

在香格里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手艺当然还不止黑陶制作,还有青稞酒酿制。

当阳光从酿酒作坊房檐的缝隙中投射下来,打在藏族妇女刻满皱纹、却隐隐氤出皮革光泽的脸上时,时间仿佛逆转回数百年前。那时的迪庆人,也在用同样的方式酿造青稞酒。岁月就在“天锅”冒出的水蒸气中,一点点飘忽而去,简单而又有规律。

制作青稞酒。

来到香格里拉县,绵甜甘香的青稞酒是必尝的。在大酒厂日益垄断市场的时候,一些家庭式酿酒作坊仍秉持着最原始的技艺,纯手工酿造美酒。香格里拉人最喜爱这样的私人酒坊,他们买酒,一定不会买精致的瓶装酒,而是用50斤容量的大塑料桶,成桶地购买。

在这样的呵护下,藏族妇女李彩凤和李彩燕姐妹,才得以将祖辈留下来的酿酒技艺传承至今。多年来,她们每天都要酿至少一“蒸”酒,出酒量70斤左右。逢年过节,青稞酒供不应求,每天就要酿两“蒸”,一百多斤,基本上一出成品就卖光了。

酿酒是重体力活,几十上百斤的青稞、酒胚、黄水(蒸酒的原料),全靠人抬。所以,酿酒是有“退休”一说的。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只能把手艺传给下一代,自己隐退其后。李彩凤的父母亲就是这样。但李彩凤的兄弟们都上了学,没有从事酿酒,所以家传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彩凤姐妹俩身上。

酿酒程序十分复杂。

酿酒程序非常复杂。先要把上百斤的青稞用水浸泡至软,然后反复蒸煮,直到八成青稞开花,将其摊在竹簸箕里晾凉,同时撒上酒曲拌匀。晾到手摸上去凉,但贴在脸上仍感觉温时,就倒进糖化箱中捂上两天,出来就是新鲜酒胚。然后把酒胚转移到一格格的“窖”中,发酵12~15天,这样就产出了成熟的酒胚,上锅蒸大概两个多小时后,就利用蒸馏冷凝的原理,清洌的青稞酒形成一股细流,从铜制“天锅”下面接的管子里流进大桶。桶口和管子口上,包着十几层白布,用以过滤。两天后,当酒完全冷却下来后再过滤一次,此时的酒,才是成品,清澈无杂质。

尝尝味道。

酿酒也是一项精密的操作,稍有失误,就会影响出酒量和酒的品质。热腾腾的酒酿出来以后,李彩燕会马上用温度计和酒精测量计仔细度量,以判断酒的度数和品质。

李彩凤的小作坊也面临过生存危机。前些年大酒厂的扩张挤压了很多小作坊的生存空间,致使其资金无法周转,因而纷纷倒闭。李彩凤当时也举步维艰。后来她开始尝试直接卖酒给街坊邻居,渐渐打开了市场,老客户越来越多,收入有了保障。现在,她每天靠卖酒就有150元左右的纯收入。不久前,她还在香格里拉县古城区的自家老酒作坊原址上建起了一家藏式客栈,名字就叫“青稞藏酒客栈”,生意很不错,旺季每天收入能达到七八百元。

但酿酒的技术还要传承下去。妹妹李彩燕是李家最年轻的传人,而李家再下一代的孩子,目前都没有学过酿酒。因为酿酒实在太苦,李彩凤也舍不得让孩子做。如今,她的女儿正在昆明上师范大学,这个藏族女孩有一种特别的坚定,她说,她这一辈的李家孩子,一定得有一个人继承酿酒,要么是她的表弟表妹,要么是她自己。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