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族民居的建筑特点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6 16:45:49

 一、纳西族民居概况

(一)纳西族简介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县、永胜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以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总人口324679人。纳西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称为“东巴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2003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二)纳西族民居历史沿革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秦汉魏晋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居住帐篷。唐代,部分纳西先民继续南下,抵达丽江,并定居下来,进入农耕时期,以木楞房为居所。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积极扶持边疆,亲赐“木”姓,木氏土司盛极一时。木氏时期主张拓土扩疆,移民戍边,如今在澜沧江沿岸的维西县境内、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甚至林芝地区察隅县等地都分布有纳西族。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后,木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地主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繁荣,丽江大研古镇格局形成,当时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以土木相结合的木板房为主。1997年12月,丽江古城(大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纳西族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在高寒山区,至今保留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木板房”,只占少数,如在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玉龙县巨甸镇、维西县攀天阁乡、宁蒗县泸沽湖畔等地依然存留,冬暖夏凉,别具特色;而在丽江坝子的大研古镇、白沙、束河古镇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河谷地区,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上盖青瓦,粉以白墙,雕窗镂门,自成体系。

纳西族民居,统称为“纳西雅阁”。纳西族村落民居建筑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半山区、坝区山脚的村落民居选址偏重于向阳之地,背面靠山,正房的入口和院落的大门都要面向开阔地带;而坐落在坝区中心的村落民居建筑则虽然不受地形限制,但引水入内,注重绿化,充分体现生态理念。

二、纳西族民居建筑空间和地域特性

纳西族民居建筑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产物,更主要的是体现了纳西人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实体。纳西族历来强调整体观念,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崇拜。因此,纳西族居住环境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村寨选址力求使其与自然山水相契合。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相互结合,让整个空间形成了以村寨为中心,与山林、农田、水源等生产生活资源相适应的一体化格局,成为纳西族民居建筑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丽江古城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狮子山为依托,以奔流的玉泉河水为灵魂,街道或依山就势,或顺水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顺应空间、适应地形的自然状态。古城的道路以“四方街”为中心,自由放射,四通八达,与“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相匹配、相统一。又如:纳西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同周边地区汉、白、藏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地域特色比较明显。纳西族民居中最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就来源于白族民居,上窄下宽的房屋构建,是受藏族民居建筑的影响。纳西族民居在充分借鉴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藏族民居的稳健构架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进行改造,形成自己“质朴简洁”和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独特民居建筑风格。

三、纳西族民居院落的建筑特点

(一)纳西族民居的建筑类型

根据村落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技术发展情况的不同,纳西族民居建筑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在高寒山区,保存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木板房”;在丽江坝子或江边河谷地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很常见,并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为主,统称为“纳西雅阁”。

高寒山区——“木楞房”

高寒山区的井干式“木楞房”,是纳西族民居中比较原始的形式,构造简单,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则用斧劈的木板错叠铺盖,上压石块,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利于防震。秋收时节,部分居民在屋顶上晾晒粮食。

丽江坝子、金沙江两岸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两重院”

丽江坝子、金沙江两岸的民居多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两重院”为主。“三坊一照壁”是纳西族最为常见的民居形式,即正房一坊、左右厢房各一坊,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一个院落。“四合院”则去掉“三坊一照壁”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以一坊房代替,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即四坊)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落。“两重院”是“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一种复式院,即正房的左右或前后另设一个附院。“两重院”在农村民居中比较普遍,正院作为主人的生活居住,附院用来养牲畜。人畜分开,生活干净舒适,互不干扰。无论是“三坊一照壁”、“四合院”,还是“两重院”,院落的天井在城市和乡村使用的功能不同,城市用砖石铺成、种植花草;农村除供生活之用外,还作为晾晒谷物或加工粮食的场所。花木果树,则种植于房前屋后。屋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菜园。

丽江大研镇——古城民居

丽江大研镇古城民居充分结合地形、环境条件和道路网络进行布局,建筑遵从自然,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坐北朝南、向阳而居。民居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外部地理环境与院内的花草树木有机融合,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民居院落按照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临街的,沿河的(跨河的),依山的。有的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别有情调;有的跨河而居,意趣盎然;有的喜好热闹,居于城中;有的甘愿平静,选择城郊。古城内大约有上千个大小不一的院落,临街的一面都设为店铺,十分热闹;但走进院内,因纳西族擅长营造居所,天井内多种植花草,显得宁静和谐。

(二)纳西族民居建筑的构架类型

纳西族民居建筑一般为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土坯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厦子)。纳西族民居以木结构为骨架,形成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构造种类众多,房屋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独特。每种构架都有其名称,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闷楼、两步厦、明楼、蛮楼、骑厦楼、两面厦七种类型。

平房类构架

根据瓦屋面下覆盖空间的大小,平房类构架分有三种:无厦平房构架,即小平房;有厦平房构架,即平房;削京(金)后京大平房构架,即两面厦大平房。

闷楼类构架

闷楼类构架以底层厦子、顶上有无数板面作为区分,有三种构架形式:闷楼大辟、闷楼走京、蛮闷楼。闷楼无腰檐,房屋较矮小,三间一坊有一通道可过人。

两步厦构架

两步厦的纳西语意叫“两节楼”,其含意为平房顶上再加一层,从平房演进为楼房。两步厦有厦子。

明楼类构架

两步厦构架减去厦子部份,即为明楼。明楼体量较小,“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楼构架组成。

蛮楼类构架

此类构架的厦子在楼层下,农舍中常作草楼,楼层可储存更多的东西。“跑马转角楼”式庭院由它组合而成。

骑厦楼构架

两步厦构架厦子结构完全与楼层空间脱离,蛮楼类构架厦子全在楼隔层下,而骑厦楼构架介于两者之间,厦子的一半在隔层上、另一半隔层下。其特点比蛮楼明亮,楼上空间利用率比两步厦好。因此,无论是农舍还是城镇居民,采用此种构架的占绝大多数。

两面厦构架

顾名思义,两面有厦的楼房屋。它是组织多进多套庭院的花厅或过厅房屋,两面厦能够灵活地满足所面向两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

(三)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平面类型

纳西族民居院落,按照房屋大小、规模不同可分为一坊房、两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重院、多重院。根据经济条件的差异,民居房屋的规模、装修各有不同。越是大户人家房屋规模越大,建筑的立面装饰和内部装修就越上档次。

一坊房

一坊房”是一栋三开二层的房屋,最简单的民居形式,又称“独坊”。布局:底层三间,中间是堂屋,用作起居待客,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两边房间为卧室。前面有廊道,称为“厦子”。二楼畅通不分隔,一般储存粮食及物品。

两坊房

“两坊房”分为“两向两坊”和“一向两坊”。“两向两坊”按三坊一照壁规模布局,但由于财力有限,预留出一坊,待日后有能力时补建。“一向两坊”往往是为适应狭长地形而平行修建,多见于城镇临街建筑,第一进房做店铺、第二进房做住房。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由一正房、两厢房,或两正房、一厢房,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一个院落。平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正房一坊朝南,主要供长辈老人住宿;两侧的厢房为晚辈起居。正房、厢房均为三开间,底层正中为厅堂,全家活动中心及作为待客地方。两边为卧室。二楼贮藏粮食及杂物。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除中间的院子外,四角还有四个“漏角”的小天井。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平面规整,呈方形。

前后院

“前后院”一般是大中型民居,多为城市民居建筑,由前后两个院相连。特点是前院作花园,中间用花厅来连接两个院子,后院为正院。平面类型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复式房,呈长方形。

两进院

“两进院”不同于“前后院”的是两院不在正房轴线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两院由过厅相联系。一般两院各有一轴线相互平行。

多进套院

“多进套院”是由“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前后院”、“两进院”四种基本平面形式的多院综合,有纵向发展的,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横向同时发展的,“一进两院”式及“多进多套院”,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

(四)纳西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

纳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重点是门楼、照壁、天井、外廊、门窗隔扇、梁柱等,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门楼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和木构架式三种。 以砖拱式门楼最为常见,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楼式样。端部起翘,门洞边框的墙柱一般以青砖镶面。檐下及门洞边常饰有精美线脚,有的局部还镶有大理石块。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

照壁

为了不影响庭院的采光,将一面做成较矮的照壁,有利于阳光的射入,提高院内亮度;还可以挡风。照壁用石砌的勒脚、粉白的墙壁、砖瓦的檐顶构成,顶部有一滴水与三滴水两种形式。檐部的砖砌线脚自然大方,有的线脚上还绘有黑白花饰的素画或镶以大理石,显得素雅秀丽。加上照壁前栽种的花草植物,可以起到美化院落的效果。

天井

院落天井的布局比较讲究,常用卵石、瓦片等将地面镶嵌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鸟鱼虫、八卦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的宅院,普遍设置有照壁、花台、水池等。天井作为纳西族民居建筑空间组织的中心,人与自然直接接触的场所,纳西人就将室外天空的阳光、地上的花草引入院井内部,进行精细别致的布置和绿化,使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花草树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纳西民族独特的自然情怀和审美情趣。

厦子

指房屋外廊。纳西族民居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是:无论城乡,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有宽大的厦子。厦子是纳西族民居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与丽江坝子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纳西族聚居地宜人的气候分不开。纳西人常常在厦子下面进行就餐、会客等活动。

门窗梁坊的雕饰和“垂鱼”装饰

纳西族民居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堂屋门是四扇或六扇雕花格子门,门两边的窗户为镂空的花鸟禽兽、琴棋书画、人物故事等各式精美图案。木雕门窗既符合牢固、通风、采光的使用原则,又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梁枋雕饰则将大过梁的梁头雕刻成兽头,俗称“狮子头”,柱础石通常雕凿成圆鼓形、瓶形或四面八角形,再雕饰以不同的花纹。

纳西族民居的设计装修,体现精致巧妙、朴素淡雅的风格。室外装饰主要是墙面和屋顶。外墙最常见的是石砌的勒脚、抹灰粉白的墙面,墙角镶贴青砖。屋面铺盖青灰色筒板瓦;前后出檐,“人”字形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意在禳压火灾的侵害。室内装饰集中在梁柱处,但这些彩画一般较为简朴,多以蓝、绿为主色调,也有不少以黑、白、灰三色构成的素画,与民居素朴的格调相和谐统一。整座房屋外观色调显得非常朴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纳西族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人在修建民居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风格特色等方面虽然保持着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上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潢材料,把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艺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木府和万古楼

除了普通民居之外,明代木氏土司修建的木府、丽江标志性建筑万古楼极具特色。据说,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被誉为丽江古城文化的“大观园”。这种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木氏土司从不让外人进去,连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请,于1639年来到丽江,远望着楼阁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写下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叹。

万古楼为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高33米,象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主体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反映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传说,寓意纳西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四、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纳西族是一个在思想上十分开放、文化上善于学习的民族,博采众长,在民居建筑中吸纳了汉族的青瓦白墙、白族的门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画栋等优点,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于一体,形成美观、独特、实用,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丽江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气候适宜,植物茂盛,有丰富的适于建筑的木材资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资源。地方物产,决定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样式。纳西族民居建筑主要是选用木材和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充分体现了因材施用、物尽其能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意义。根据地理、气候、材料的不同,纳西族民居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丽江坝子和在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纳西族,因为周围土多石少,多采用木结构、夯土墙的瓦顶房子;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的纳西族,因为木材多,出门就可取材,主要采用井干式“木楞房”建筑形式,或木结构、土坯房,屋顶盖瓦或盖木板;生活在虎跳峡旁的纳西族,因为这里山势险峻,到处悬崖峭壁,土少树少,于是用石头镶砌墙壁,屋顶盖石板或瓦,连室内的家具什物也大多用石头制成。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特别是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纳西族正是在总结了长期的生活经验之后,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

纳西族民居建筑追求素朴真实、清晰明确的风格。纳西族民居中建筑使用的木材大都不刷油漆的,保持原色,门窗雕刻,图案清晰。丽江纳西族民居除了大量选用木材之外,产自玉龙雪山脚下的角砾岩也是主要建筑用材。如古城到处可见的用长条五花石铺的路面,长时间的踩踏石头纹路明晰,朴素地表达了材料的自然之美。纳西人还用角砾岩石材来制作庭院中的石凳、石桌、石花盆及放花盆的石短柱等等。砖在纳西族民居中常常被用在重要的部位,如砌门楼、厦子、墙体的边缘转角等,还用来在天井上铺地。瓦在纳西族民居中的使用有一种独创性,不仅用来盖屋顶,还用来天井上铺地,用瓦和砖拼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案,如“春”、“夏”、“秋”、“冬”和“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成为纳西族民居建材运用的特征。

五、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启示

纳西族民居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等方面极具特色:以院落天井为中心组成内向庭院,天井面积较大,置花台种树木,尽显优美、宁静与舒适;家家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各房屋之间由厦子相连,日常生活起居极为方便;四围房屋高度适中,利于通风换气,采光性能良好;主房正对照壁,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早晨的太阳可以直接照射进来……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自然生气,饱含自然情怀,构建出宜人宜居“天人合一”的文明生态环境。

(一)以自然山水传达生态文明理念

纳西族一直以来所形成的是崇尚自然的民族文化心理,不仅视天地山河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如:丽江古城(大研古镇),大环境由金沙江和玉龙雪山构建,小环境也同样由狮子山和玉泉河组成。利用自然山水为景观,雪山、古城、玉泉河,成为古城的远景、中景、近景。小桥、流水、垂柳、民居,与周围的山峦交相辉映,美如画境。进入古城纳西族民居院落,建筑装修小巧古朴,花草树木养眼悦情,让人感觉优美、别致、舒适。这正是纳西人最朴素实在的生态文明的最好表达。

(二)赋予亲情和礼教的文化精神家园

纳西族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追求“仁、信、义”伦理道德境界,崇奉“真、善、美”礼乐文化情操,成为支撑纳西民族文化形态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纳西族民居建筑中,以体现中国式内向哲理的院落为主,构建起同居同乐的情感空间。关起门来,院落暂时与外界隔绝成为属于家庭的私密世界,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同欢乐。纳西族通常是几代家人共同居住,在家族中讲究长幼有序、尊敬老人、爱护幼小,家庭观念十分浓厚。

在纳西族村落中,人们需要进行各种社交活动,以形成与邻里、与朋友的友好关系。大的公共活动场地,如丽江古城内的“四方街”; 小的集散场地,如纳西族村寨中石桥边、水井旁、小河畔、树木下。各类大大小小场地的存在,为纳西人的日常交往提供了便利。村民自由谈论家事、村事、国事、天下事的空间场所,使村落更具人性和凸现亲情,产生强烈的家园认同感,给居民以永久的记忆和依恋怀念。

纳西族善于在村落环境中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教化于民。例如四方街牌坊巷中的“科贡坊”,是为纪念“一门三举”而建的,一是表彰,二是激励后人。新院巷的“天雨流芳”牌坊,纳西语为“去读书吧”,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纳西人还喜欢写字贴对联,春节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有各种对联,表示喜庆,同时也用来抒发新一年的理想和志向。

(三)营造自由、随意、开放的生活氛围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在建造时没有修建围墙,古城的四方街是自由开放的,古城的街道和建筑布局是自由开放的。古城中引入的玉泉河水让整个古城的环境自然朴实、休闲舒适,古城老旧的木构房屋和粗糙的五花石街道,令古城环境充满韵味和古趣。纳西人善良淳朴的性格、积极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平静悠闲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向往。身处于这样的聚落环境中,人很容易就放松下来,并且融入其中。每一个从外地来的人都会被丽江古城的魅力所吸引。

因此,在进行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时,纳西族民居建筑尤其是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舒适、自由、友爱的生活空间堪称典范。总之,要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营造出人类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松霖/文)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