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族民居的建筑特点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6 16:45:49

 一、纳西族民居概况

(一)纳西族简介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县、永胜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以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总人口324679人。纳西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称为“东巴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2003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二)纳西族民居历史沿革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秦汉魏晋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居住帐篷。唐代,部分纳西先民继续南下,抵达丽江,并定居下来,进入农耕时期,以木楞房为居所。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积极扶持边疆,亲赐“木”姓,木氏土司盛极一时。木氏时期主张拓土扩疆,移民戍边,如今在澜沧江沿岸的维西县境内、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甚至林芝地区察隅县等地都分布有纳西族。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后,木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地主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繁荣,丽江大研古镇格局形成,当时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以土木相结合的木板房为主。1997年12月,丽江古城(大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纳西族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在高寒山区,至今保留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木板房”,只占少数,如在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玉龙县巨甸镇、维西县攀天阁乡、宁蒗县泸沽湖畔等地依然存留,冬暖夏凉,别具特色;而在丽江坝子的大研古镇、白沙、束河古镇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河谷地区,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上盖青瓦,粉以白墙,雕窗镂门,自成体系。

纳西族民居,统称为“纳西雅阁”。纳西族村落民居建筑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半山区、坝区山脚的村落民居选址偏重于向阳之地,背面靠山,正房的入口和院落的大门都要面向开阔地带;而坐落在坝区中心的村落民居建筑则虽然不受地形限制,但引水入内,注重绿化,充分体现生态理念。

二、纳西族民居建筑空间和地域特性

纳西族民居建筑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产物,更主要的是体现了纳西人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实体。纳西族历来强调整体观念,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崇拜。因此,纳西族居住环境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村寨选址力求使其与自然山水相契合。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相互结合,让整个空间形成了以村寨为中心,与山林、农田、水源等生产生活资源相适应的一体化格局,成为纳西族民居建筑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丽江古城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狮子山为依托,以奔流的玉泉河水为灵魂,街道或依山就势,或顺水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顺应空间、适应地形的自然状态。古城的道路以“四方街”为中心,自由放射,四通八达,与“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相匹配、相统一。又如:纳西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同周边地区汉、白、藏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地域特色比较明显。纳西族民居中最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就来源于白族民居,上窄下宽的房屋构建,是受藏族民居建筑的影响。纳西族民居在充分借鉴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藏族民居的稳健构架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进行改造,形成自己“质朴简洁”和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独特民居建筑风格。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