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诺·斯郎伦布 摄 一、德钦弦子歌舞的历史 德钦自古就是云南与西藏交往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升平镇原称阿得酋, “阿墩原朔,乃番蛮搜山捕猎之场,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五年间,清军逐年西征,分道运粮,于是阿墩始辟…”(王沛霖1935年《滇边要路略》)。1974年德钦县境内的纳古、永芝、石底石棺墓的发掘,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德钦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被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质历史记录最完整的地区。但同时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这样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随之培育了具有强烈区域特色文化的弦子歌舞。世代繁衍生息在该地区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其独特的传统方式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创造和形成了协调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文化自觉能力。 二、德钦藏族弦子歌舞的形成及作用 由于德钦位于茶马古道的咽喉,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斗争中所创作的民间艺术,通过文艺交流以及吸收其他藏区优秀民间文艺精华不断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弦子歌舞。它与当地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是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重要艺术形式。 德钦藏族弦子有着娱悦身心、传播生产技能、劳动知识、生活常识和寓教于乐的功能。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弦子舞起到了记载社会历史、生产斗争经验的重要作用。弦子歌词形式丰富多彩,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极富哲理,它能培养人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树立人们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鼓舞人们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顽强斗志,陶冶人们悠然自得、和谐相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操。 三、德钦藏族弦子歌舞传承的基本特点和传承现状 弦子歌舞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永久性财富。藏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除了文字传承以外,民间的歌舞及一切传统文化主要依赖于长辈的口传心援和民间的自然传承。每逢节日、婚嫁等喜庆的日子,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就会用各种形式沿续先辈们用智慧、汗水累积起来的包括天文、地理、历法、宗教、历史、生产、生活等一切文化传统。 (一)弦子舞的涵义及弦子乐器的结构特点 弦子舞,藏语称“仁”,意为载歌载舞的游戏。是一种有乐器伴奏的群众性自娱圆圈歌舞。弦子舞的伴奏乐器称弦子,藏语叫“兵永”,也称藏族胡琴,构造和普通二胡近似,这种与汉族二胡形似的乐器琴筒较大,琴杠较短,琴弦和弓弦都用马尾制,(因马尾易断,故现琴弦逐渐改用丝弦)。琴筒、琴杆、琴轴、琴码均为木制,琴筒挖空后一面蒙羊皮、牛皮或猪皮,琴弓用竹片弯成弧形系上马尾,与二胡比显得短小,竹弓夹在两琴弦之间拉奏,音色深厚丰满又柔软。马尾胡琴空弦音采用五度定弦,在弦轴下的两琴弦和琴杆之间,有一根被线系住的小木棒(也有用铁丝)可上下移动,能方便自由地缩短琴弦的长度,增高音域,方便定音移调,以适应不同的场合(由于艺人做兵永的琴杆长度不固定,所以每把琴的调都不同)。演奏时大姆指挂在栓于琴杆上的线或哈达上,用腰带把兵永固定在腰上边奏边舞,而不致移动手的把位。“兵永”(弦子)的琴杆不长,琴弓短小等特点是为了适应歌舞伴奏,所需音域要求不广,而且也便于持琴者舞蹈。而琴弓短,换弓频繁,旋律中的长音不可能一弓奏完,用倚音、颤音或重音奏法把长音奏为连续的8分音符,这在前奏和过门中较为明显。这样,兵永独特的音色、奏法便使听者感到强烈的舞蹈韵律,使乐器声中有了舞蹈感。 弦子在歌舞时,没有固定的舞场,歌舞者可在广场,或林中空地,或房内,或任意可以容纳人们歌舞的场所,呈圆圈起舞,通常是男唱女应,女唱男应,顺时针而转。 (二)弦子舞的舞蹈基本要领及特点 弦子舞的舞蹈动作以双膝关节的自然颤扭和摆动双腿,旋转为特征,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宗教对它的约束较少,舞姿比较开朗,“颤”、“开”、“摆”、“扭”舞彩袖构成了弦子舞的特点。舞蹈中女子挥舞长袖的习惯据传来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所穿戴的服饰。 跳弦子舞时,由多数男子拉马尾胡琴伴奏,边拉边唱边跳,女子以舞彩袖为特征,舞彩袖可以借助它作为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能造就一种欢乐飞腾,优美抒展的艺术境界,表达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思想感情。 弦子舞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弦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摆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 (三)弦子歌舞的音乐、歌词内容及服饰 弦子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也有不少四乐句。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音乐和舞蹈开始速度徐缓,随着内容的深入发展,节奏开始加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而结束。 跳弦子舞时,歌词常用的结构是六言(六个音节)三、四节句,歌词创作用比、兴、赋等方法,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抒发感情、陈述叙事。歌词常用对偶、排比、叠句手法,文字规整、凝练,语音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大多数弦子歌词有一句或数句衬词,本来都有明确的含意,后来成为衬词后,只起到起兴的作用。 弦子舞的唱词内容丰富,有歌唱家乡或外地风土人情的,有歌唱伦理道德的,有怀念亲人同胞的,有讽刺人世丑态的,有传授劳动技能的,有模仿动物的,也有相互打击讽刺的,还有大量反映爱情的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等。由此看来,弦子舞歌词创作源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弦子舞是藏族人民艺术化、娱乐化的生活。弦子舞的填词虽然较为随意,可以即兴赋词,可也有一定的规律及程序。如舞会开始时,一般都是有关相会的歌词;而到舞会将结束时,则要填分别或辞别的歌词;当对方唱到辞别的歌时,一方就要唱挽留的弦子;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唱吉祥的弦子;弦子舞的歌词填唱常用比喻、兴赋等方法,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做为借物寓意的媒介,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情感流露,不一样的对美的认识;有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人民对他们所敬畏的神山的认识。 德钦藏族弦子舞是生活在卡瓦格博雪山脚下的藏族儿女对各种生命形态的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并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弦子舞的服饰与德钦藏民各地域的藏族服饰一样,只是舞蹈时要加上有长袖的衬衣或接上长袖。男性身穿楚巴,足登藏靴,头戴狐狸帽或金边帽等,佩短刀,楚巴双袖交叉裹系于腰前,持弦子,边拉边跳边唱。而女性的服饰在不同地域的服饰色彩、布料的厚薄、款式和头饰有着很大的区别,穿长袖上衣,卦子长裙、百褶裙、七彩围腰等饰。身配银腰带,银制手镯、耳环、项链等,舞时随身摆动,如孔雀开屏。 (四)弦子歌舞的传承与保护 弦子歌舞由于其没有严格的场地要求和程序仪式,且节奏鲜明,旋律欢快,内容具体及生活化,易学易跳,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及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弦子舞,也没有人不会跳,青年男女尤其酷爱弦子舞,中年人也喜爱,也有年逾花甲,嗓子嘹亮的老人在弦子舞场大显身手。且每个村落都有一批精于弦子舞的青年男女。 特别在春节期间,德钦县的每一个村落,除了做饭的人外,其余的人都会参加歌舞活动,有的村里还规定,如果有人家没有一人在舞池里跳舞的要罚款,这是组织活动的人防备由于其他娱乐活动的冲击而没人跳弦子舞。年龄大或有特殊情况跳不动的在旁边当观众。好多村子在春节期间除了组织民间歌舞活动外,还组织联欢晚会,规定每家每户都要出节目,春节前家家户户组织排练家庭节目,藏族人在歌舞方面最善于表现自己,他们为了过好春节、展示自己的舞技忙得很开心。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年轻人参加民间歌舞活动的兴趣,从中也传承了民间弦子歌舞,德钦的弦子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走出德钦,走向国内外。由于弦子舞独特的文化特色及艺术魅力,升平镇被命名为州级“艺术之乡”,德钦县也每年举办“德钦弦子节”,并成为固定节日,届时有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弦子歌舞风采。2009年,德钦藏族弦子歌舞艺术被云南省公布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09年,德钦住中甸的老乡协会自筹资金出版发行原生态《德钦弦子》光盘,作为教学带普及推广。2010年,迪庆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到乡下收集德钦弦子的第一手资料,并编排民间传统的《藏族民间弦子》广场舞,出版教学光盘在城区推广普及,推动了德钦弦子歌舞文化的发展。 德钦县曾多次组织弦子舞蹈参加州、省、国家级的参赛和表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88年参加云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大型广场舞,获表演一等奖;1991年参加云南省文艺调研获表演二、三等奖;1997年参加第二届、川、藏、康巴艺术节获广场舞表演一等奖;2003年参加云南省司法文艺调演获二、三等奖及优秀节目奖等。德钦藏族弦子舞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肯定。到目前为止,德钦的弦子舞是藏族民间歌舞的招牌节目,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自觉性不到位。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年轻人对民间歌舞没有兴趣,参与自觉性较差,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还薄弱。 (二)认识不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缺乏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和规划,存在重开发,轻保护传承,重形式,轻内涵等现象;“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本,要确立保护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意识。 (三)工作不到位。由于全州文化工作队伍的专业人员专业性不强,整体文化水平低,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深入地发现、挖掘申报和保护传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是各文化站,工作人员岗位更换频繁,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继承性,重复工作,造成人力、财力、时间的浪费及工作效率的低下。 五、德钦藏族弦子歌舞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民间歌舞艺人,多组织歌舞比赛活动和培训,培养一批藏族弦子舞骨干人才通过传、帮、带,促使藏族弦子歌舞的有续发展。民间歌舞文化的传承,除了政府主导外,更多的要靠全民的保护意识来完成, (二)“以人为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业队伍,积极探索,努力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藏族歌舞,进行保护传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对藏族弦子歌舞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力量对藏族弦子舞进行艺术研讨,并想办法把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通过各种渠道做出传承教学资料,建立较完整的藏族歌舞艺人档案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 (四)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藏族弦子歌舞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民间歌舞文化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总之,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德钦弦子歌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利用全民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加强对藏族弦子歌舞的挖掘,重视藏族弦子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弦子舞的普及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民间弦子艺人的不断老化,在民间能拉能唱能跳,具有精湛弦子技艺的弦子王越来越少,并且有的弦子名曲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点面结合,形成合力”的原则,对面临失传和即将要濒危灭绝的藏族古老弦子歌词和曲调进行抢救和保护,促使德钦弦子得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斯那翁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