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迪庆傈僳族民俗文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11 15:34:40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和1915年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传入迪庆境内,在傈僳族地方修建教堂,发展教徒,到目前天主教和基督教已成为傈僳族信仰生活的内容之一。维西傈僳族基督教徒每年都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而维西傈僳族信徒称感恩节为“丰收节”,每年在10月秋后举行,由马扒主持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恩赐。

社会风尚是一个民族的美德。迪庆境内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养成了良好道德风尚和优良的传统礼仪习惯。无论谁家起屋盖房,互相帮助,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一般有人去世,全村村民及亲友齐集悼丧,携带粮、酒、钱等来帮忙。在遇到灾难时,大家都能互通有无,彼此互济。互助是傈僳族的传统美德。在傈僳族村寨中很少见乞丐,而且在傈僳族语言中没有“乞丐”一词。傈僳族群众纯朴、善良,在生活中很少有偷盗的恶习,若路过无人烟的地方,也可将自带的物品挂于树上,回来再取无人偷去。外出时家里的门不上锁,做完活路农具也可以随便放在田间地头,无人去拿,万一有人有偷盗行为,有“偷一赔二”的处罚习俗。过去,在傈傈族地方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在日常生活中,傈僳族热情好客,诚恳待人,不说谎话,不在村中大声喧哗、吼叫,不与人打架争吵等,处处流露着淳朴的民风。在社会上妇女的地位与男人的地位完全平等,既无束缚妇女言行的封建礼教,也无摧残妇女健康的束胸、缠足等陋俗。傈僳族是一个重友情的民族,有喜事节庆互来拜喜,有难能相助,喜欢拜干爹干妈,打老庚,互赠礼物。也有喝鸡血酒结拜的习俗,以表示永不相欺、共患难。

从傈僳族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礼仪可以看出,傈僳族通过自身的美德和礼仪习惯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禁忌作为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规范,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都以禁忌这一特殊的民俗事象来约束人们自己的言行举止,达到社会和谐化。虽然到了今天,傈僳族地方的许多禁忌随着社会发展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了下来,在傈僳族的生产生活中流传奉行,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节日禁忌:忌在大年初一吵嘴、打架、作客、出远门、说脏话等;饮食禁忌:忌食狗肉,傈僳族传说粮食是狗用尾巴从天上带下来的;忌食猴肉,传说猴子是人的祖先。礼仪禁忌:路遇长辈或年岁比自己大的人,要主动站于路下方,不得站于路上方;忌晚辈在长辈(指老人)前吸烟;忌蓄胡须,说长胡须的是本族的恩人长者;忌在众人面前和家中放响屁。宗教禁忌:忌念“尼扒”所念之经;忌横跨火塘神台,尤以妇女最忌;忌夜行围围腰,说吊死鬼会跟随;忌肉放在柴上,说会导致牲畜不顺;忌新丧户孝子在7天内进别家。生活禁忌:忌有出门家人哭啼、扫地;忌扫把赶牲畜。以上类似的禁忌在生产生活中很多,枚不胜举。

总之,迪庆傈僳族民俗文化作为世代相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以其文化形式表现出傈僳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喜庆节日、礼仪禁忌、社会风尚、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风俗,对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整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张国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