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4-08 10:48:15

——评述藏族格言诗

光阴似箭,一晃眼20年过去了。在20年前,笔者在西南民族大学攻读藏语言文学专业时,藏族格言诗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当时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与过去读书时相比在理解上有些差异,这与阅历的增长有一定的缘故吧!

藏语称格言为“勒谐”。《藏汉大辞典》释义为“善说,正论,格言,箴言”。在藏语里不管是格言,还是格言诗都统称为“勒谐”。“诗”这一词是为了让汉语读者在理解上的方便而加上去的,这样在汉语里与格言相区别的称为格言诗。因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格言的解释为“含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格言被界定为成语,没有诗的含义。

据研究表明,敦煌出土的格言手卷是现存最早的藏族格言,藏族格言诗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从敦煌出土的20余首格言手卷看,有劝人行善戒恶、孝敬父母、宣扬宿命论观点等内容,表明了佛教已传入吐蕃,并在吐蕃社会兴起。比如,“多做善事获吉祥,多做坏事遭祸殃;两者何为须细思,人皆难逃必死亡。”这首格言,就是劝人行善戒恶,阐述了因果报应的观点。虽然这些格言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但总归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远古和奴隶制时期的藏族作家文学童年时期的缩影。

在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作为藏族文化重要组成的藏族文学以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延续和繁荣,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文学名著,还是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都是我国文坛上独具藏族风情和高原色彩的文学之花,也是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而格言诗作为藏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从成熟到繁荣,不仅是不朽的藏族文学门类,又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就有在藏族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格言诗集《萨迦格言》、《甘丹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学富五明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所著的《萨迦格言》的问世,开创了藏族独具风格的格言诗的先河,在藏族文学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公元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公元十三世纪五十年代的藏族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萨迦教派的首领、学富五明的大学者,应时而出,继承了吐蕃时期以来的格言诗的传统,汲取了藏族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借鉴了印度格言诗作家的写作手法,以格言诗的形式创作了《萨迦格言》,全诗共分9章457首,以宣传从政治国、治学、待人接物的规范标准为主要思想内容,其内容十分丰富。在诗中从政治国内容占相当数量的诗篇,比如,“智慧大臣以其公正,能将君民事情办成;善射者射出的利箭,瞄准哪里都能命中。”这是一首从政治国用人方面提出的任人唯贤的原则。也有治学方面的,比如,“格言即使出自小孩,学者也要全部学来;虽然是野兽的肚脐,也要把麝香割取来。”提倡大家谦虚学习不耻下问,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不少待人接物的诗篇,诗中写到“两个智者共同商量讨论,会产生更高的智慧结晶;姜黄和硼砂两者调和,就会产生另一种颜色。”

《萨迦格言》的艺术成就对藏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藏族格言诗的发展繁荣。《萨迦格言》以四句七音节为基本格律,每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形式,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鲜明响亮的音乐美感。但在诗句中处理移行占字时,大胆地借鉴了印度诗歌的格律形式表达,丰富了藏族格言诗的表达形式。同时,在创作中以简练鲜明的人物刻画、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的并列对比、引民谚入格言等方面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成就。比如,作者在格言诗中以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刻画了上百个人物形象。“队伍前进他殿后,撤退之时他领头;看见吃喝拼命钻,看见困难想法溜。”作者把人物放在冲锋、撤退、吃喝、困难等典型环境里加以刻画,虽然所用的文字笔墨并不多,但揭露了卑怯者的形象,使卑怯者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枯燥无味的哲理格言诗创作成耐人寻味的名篇佳句,也是作者的艺术成功之处。比如,用飞禽走兽、山河平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吃喝玩乐、生产生活、骑马射箭等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事物来比喻,把严肃说教的哲理格言诗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象的表达出来,达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目的。“学者在学者中显俊才,愚人对学者怎么能理解;檀香虽然比黄金还珍贵,愚人却烧成炭来卖。”通过形象比喻的方法,阐明道理,讽刺愚人的行为。

藏族文学界认为,《萨迦格言》作者在创作中大量运用鲜明的并列对比艺术手法,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诗集的观察智者、观察愚者、观察贤愚混杂各色人等诗篇里用并列对比的艺术手法,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比如,“愚人的学问挂嘴上,智者的学问腹中藏;禾秸漂浮在水面上,宝贝放在水面也沉底。”诗中全是两两对比,达到对比鲜明,抑扬自见,善恶自明的艺术效果。

借鉴和汲取丰富的藏族民间谚语的内容和手法引入格言诗也是《萨迦格言》作者的艺术成就之一。比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藏族民间谚语“虽有说人的口,却需照己的镜” 引入格言诗中写到“圣贤若被安排做大官,知道如何做的很罕见;虽然有看别人的眼睛,观察自己却还要明镜。”

《萨迦格言》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艺术技巧深受藏族群众和历代学者的传颂,后来索南扎巴的《甘丹格言》、贡唐·丹白准美的《水树格言》和米旁嘉措的《国王修身论》等均是深受《萨迦格言》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格言诗,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其艺术形式是相同或相似。

索南扎巴的《甘丹格言》,全书大致可分3个部分125首,内容都是辨别智者与愚人的论述。全诗采用了对比和对举喻的修辞手法,每两首为一组,两相对照智愚分明,褒贬自见。比如赞美谦虚,批评自满的“智者量大声不响,恰恰表示深而广;请看海水缓缓流,它的深度难测量。”“愚者自满到处讲,正好表明识不广;请看小溪喧声大,溪底深浅极易量。”从《甘丹格言》的整体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看,作者大量地模仿了《萨迦格言》,甚至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相同,但不管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没有超越《萨迦格言》的艺术成就。

贡唐·丹白准美的《水树格言》也是藏族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之一。《水树格言》是作者用水和树的各种特征和形态来做比喻,与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创作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格言诗,讲理论,摆事实,说观点,让读者轻松的理解和领会。这也是其成功的艺术特点。全书分两个部分245首诗,即《水喻格言》139首,《树喻格言》106首。关于水的有溪、河、江、泉、井、湖、泊、海、雨等,比如“不管他说的多或少,做起事情才见分晓;河水宽窄或深浅,涉渡一趟便知道。”关于树的有柳树、果树、檀香、刺树、树干、树枝等,比如“博学多识的学者们,为人谦虚平易可亲;树上长满硕果累累,树枝总是弯弯低垂。”作者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力求观察细致,在作品中把比喻作得准确、贴切,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一语见的,可谓入骨三分,给读者以启发教育。

《水树格言》的作者贡唐·丹白准美在诗中写到,通过学习《萨迦格言》而写作了《水树格言》。从诗的格律和内容的角度去看,的确有模仿《萨迦格言》的迹象,也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从整体看,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一些差距,没有《萨迦格言》那么深广。

《国王修身论》是米旁嘉措所著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藏族文学代表作品,开创了一种比较活泼自由的诗体。全书21章、1000多段、5000余行诗,包括治理国家应注意的事项、国王自身之修养、宣传佛教教义等三个方面内容,集中了藏族学者和古印度学者关于治国的各种论述,反映了作者对藏族社会生活观察的结论,对研究藏族哲学思想、诗歌艺术、社会风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对藏族格言诗的固定格式有所突破,除四句七言为一首的传统格式外,出现了九言、十一言、十三言乃至二十几言的长句,每首也由四句发展到五句、六句、八句或八句以上。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创了一种比较活泼自由的诗体。比如,“足智多谋心地善良,福泽广大运气兴旺,对上对下协商共事,做为朋友最为恰当。”又如,“对于事情若发生困惑,应与智者商量来解决;变得浑浊的河水,镇水宝贝可使之清澈。”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作者米旁嘉措突破了传统的格言诗的表达形式,开创了自由诗体形式,与《萨迦格言》相比,具有突破性的活泼自由的艺术美感,但是在运用直叙手法、比喻手法等方面则远不如《萨迦格言》那样丰富多彩。

如今,藏族文学不断得到繁荣发展,但可惜的是藏族格言诗的创作已在萎缩,传统的藏族格言诗作为文学欣赏名篇,在藏族文学史上依旧闪耀光芒,也是一座璀璨的藏族文学的里程碑。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雄奇苍茫的青藏高原是藏族格言诗赖以生存的土壤,丰富多彩的藏族人文地理环境是藏族格言诗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博学多才的藏族学者是藏族格言诗创作的薪火传人。(张国华/文 肖武/图)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