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汉藏新闻翻译症 提升藏语新闻影响力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4-05 10:22:23

汉藏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字是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从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发展而来。而藏文是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吐蕃时期吞米桑布扎创制的。从此,有了汉藏翻译的历史。最早的汉藏翻译是佛经翻译,后来有了文学、历史作品、碑文、公文等翻译。1907年《西藏白话报》的创办,诞生了我国第一张藏文报纸,也就有了汉藏新闻翻译的历史,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藏文报也成为了我国大众传播体系中颇具影响力和独特传播功能的平面媒体之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推动藏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区域自治,以及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汉藏新闻翻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藏族自治区、藏族自治州等创办起藏文报、藏语广播节目,大部分稿件是从汉文翻译出来的,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无所不包。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藏语电视、网络和手机报的诞生,汉藏新闻翻译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从而使藏语文的词汇和表达形式更加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是,在这100多年的汉藏新闻翻译发展历史中,由于汉藏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差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汉藏文化依附矛盾现象,对原文的理解和原文所载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时有影响,这种翻译语言现象,在翻译界被称为翻译症。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笔者在外交学院参加涉藏地区干部英语强化班学习时,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里查找“翻译”一词,看到了“translations”一词,汉语意为“翻译症”,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顾名思义,翻译症是一种病态的译文。由此可见,汉藏新闻翻译症的产生,不但严重影响了译文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了藏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藏语言的健康发展。

一、产生汉藏新闻翻译症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汉藏新闻翻译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症也随之增多,不仅影响了广大受众的理解,而且不利于藏语言的健康发展。

原因之一:缺乏汉藏新闻翻译理论论著和教科书的指导。翻译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汉藏新闻翻译也如此。为了规范汉藏翻译、统一标准,由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师范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联合编写的《汉藏翻译教材》于1980年5月出版,作为大学藏语文专业的必修课,这本教材算是我国第一本汉藏翻译教材,笔者在西南民族大学上学时也学了这本教材,受益匪浅。该教材的出版使用,为许多汉藏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和翻译技巧,为汉藏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也有许多从事汉藏双语工作的学者也编著了有关汉藏翻译理论书和教程,但其中没有汉藏新闻翻译的理论论著和教科书,在整体上给汉藏新闻翻译工作带来影响,没有完整的理论来指导汉藏新闻翻译实践工作,翻译口径不统一,给受众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原因之二:缺乏藏语文新闻专业或汉藏双语新闻专业的人才。汉藏翻译是一门杂学,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汉藏新闻翻译除了广泛的内容翻译外,还是专业性极强的翻译工作,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也很高。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藏区藏语文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与建国前相比藏族掌握本民族语文的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大学里还没有开设藏语文新闻专业或汉藏双语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由此全藏区缺乏学藏语文新闻专业和汉藏双语新闻专业的人才,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汉藏新闻翻译者几乎都是半路出家、摸爬打滚出来的实践者。就迪庆来说,在汉藏新闻翻译方面,与其他藏区相比差距甚远。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新闻以汉文翻译成藏文为主,由于汉藏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存在,在语言风格上受到汉语的影响,在突出藏语文风格和特点还有差距,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有时还导致了受众面的萎缩。

原因之三:未能正确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虽然,汉藏翻译通过多年的实践,也有了一系列的系统理论,指导于实践工作,效果也显著。但汉藏新闻翻译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各吹各打、没有原则性的指导,脱离理论与实践,导致了汉藏新闻翻译症,难以保证汉藏新闻翻译的质量。

原因之四:翻译中理解与表达不够到位。理解与表达是汉藏新闻翻译的重要过程,缺一不可。在汉藏新闻翻译中,翻译者精通汉藏两种文化、掌握汉藏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对汉文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具备较高的藏文写作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才能把译文译得更加准确无误,满足受众的需求。但现在由于众多翻译者对汉藏两种文化、文化差异性、两种文字的驾驭等方面的掌握、理解、运用能力参差不齐,翻译出来的译文有时文不对题、错误频现。特别是在政论文、科技文章、新名词、新术语等方面尤为突出。

原因之五:翻译中对内容与形式处理不够完全一致。从汉藏新闻翻译的具体实践来看,内容与形式是理解与表达的载体,通过翻译实现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完全一致,达到翻译的预期效果。但在汉藏新闻翻译中,翻译者有时在对汉文原文的理解时,总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忽视其内在深层含义,在藏文语言表达形式上导致 “以词害意”;有时翻译者只注重内容第一,而忽略语言表达形式,在藏文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 “词不达意”,给受众带来理解内容上的困难,甚至使受众费解或误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名词、新术语的不断产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藏语文的表达方法和表达形式,但在吸收这些新名词、新术语时,由于翻译者不负责的滥搬或滥用,影响了藏语文的纯洁性,增加了受众的理解困难。

原因之六:翻译中对整体与局部处理不够顾全大局。整体与局部处理是汉藏新闻翻译中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处理好了整体与局部关系能使译文增色,反之则前不瞻后不顾、失大意、弃大局。在汉藏新闻翻译中,从一篇新闻稿件来看,全文、段落、句子、词组、词之间均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理解原文上根据全文、段落、句子、词组、词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含义,在藏文译文表达上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处理。但有时翻译者对原文断章取义,段落、句子、词组前后搭配不妥或词语前后不统一、前后呼应失调。不管是在汉语里,还是在藏语里有不少的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表达不同意思,但由于翻译者在语法结构和用词表达上,没有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

原因之七:翻译中对意译与直译处理不够运用灵活。在汉藏新闻翻译中,意译与直译是经常遇到的两种翻译方法,意译与直译运用好了就能使译文的词句流畅、优美,用不好则使译文离题万里,无法让受众理解,失去翻译的意义。直译通常运用于政论文、科普稿件、新词术语等方面,以及吸收其他民族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但翻译者往往处理不好遣词造句,脱离受众语境,让受众费解。意译多用于文学作品、通讯、运用本民族原有的表达形式,有时翻译者由于对藏文化的掌握不深透,不能正确运用本民族原有的表达形式,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有东施效颦之嫌。

原因之八:翻译中对译文修改、审校不够彻底善终。修改、审校是汉藏新闻翻译者的最后终结工作。翻译的成败不在于初稿出炉,而在于最后对译文的修改、审校彻底完善。从目前的汉藏新闻翻译情况来看,有的汉藏新闻翻译者往往认为翻译初稿成形了就完成了翻译任务,不做认真细致的反复修改、审校,就匆忙把译文交出去,加大了后期的编辑和终审难度,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汉藏新闻翻译的质量,在刊登和播放之后,受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也不少。

二、克服和避免汉藏新闻翻译症的对策

汉藏新闻翻译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翻译过程中,总结了经验,推动了汉藏新闻翻译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新闻载体,沟通了广大受众的思想情感,传播了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但由于新词术语、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不断产生,汉藏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汉藏新闻翻译者的汉藏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新闻媒体汉藏新闻翻译分歧不少,翻译内容和表达形式莫衷一是,不仅对藏语文的发展不利,而且给广大受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发展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现象,分歧总是会逐渐趋于统一,多样变化也会趋于约定稳固,将会促进汉藏新闻翻译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对策之一: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权威性的汉藏新闻翻译理论论著和教科书。编写具有权威性的汉藏新闻翻译理论论著和教科书来指导具体翻译实践工作,是目前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只有规范汉藏新闻翻译、统一标准,才能使汉藏新闻翻译趋于正规化。应组织中央和地方的新闻权威单位和专家学者、汉藏新闻翻译的单位和专家学者,联合编写具有权威性的汉藏新闻翻译理论论著和教科书,推广使用于汉藏新闻翻译活动之中,让权威的汉藏新闻翻译理论促使汉藏新闻翻译事业更上新台阶。

对策之二:创新形式,开设藏语文新闻专业或汉藏双语新闻专业,培养汉藏双语新闻专业人才。汉藏新闻翻译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实践工作,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也很高。可以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藏语文新闻专业或汉藏双语新闻专业,培养一大批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汉藏双语新闻专业人才, 充实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新闻媒体工作,服务于汉藏新闻翻译事业,推动汉藏新闻翻译事业的更好发展。

对策之三:加强学习,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要加强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理论,又要向实践学习经验。理论与实践是汉藏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理论一方面来于自古今中外翻译工作者的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来于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升为理论,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因此,在汉藏新闻翻译中,在学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要参加翻译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翻译技巧,不参加具体翻译实践,掌握有高深的翻译理论,也翻译不出高质量的译文。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断地实践总结,不断地提升理论,理论又不断地指导实践,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反复总结,不断提高,才能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克服汉藏新闻翻译症,保证汉藏新闻翻译的质量。

对策之四:吃透两头,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实践证明,在汉藏新闻翻译中,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关键要吃透两头,第一要通过理解吃透原文,第二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表达,吃透译文,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要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从事汉藏新闻翻译者就要努力掌握丰富的汉藏两种文化知识,提高汉藏语言理解能力和汉藏文写作水平,汉语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低,藏语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藏文写作表达能力的高低。同时,在理解上要做到初读原文、精读原文和钻研原文,在表达上要做到认真翻译初稿、精心修改译稿、最后反复推敲定稿出炉,把译文译得更加准确无误,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藏语新闻的影响力。

对策之五:综合统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汉藏新闻翻译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理解与表达的具体载体,翻译中力求运用合理的方法,使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完全一致,达到翻译的预期效果。一要深刻理解汉文的内在含义,防止藏语译文“以词害意”;二要让语言形式为正确表达思想内容服务,防止藏语译文“词不达意”;三要在吸收新名词、新术语以及在藏语文里没有的新的表达形式时,认真思考,反复推敲,防止滥搬或滥用,影响藏语文的纯洁性。

对策之六:顾全大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汉藏新闻翻译中,以顾全大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保证译文的质量起到决定的作用。一篇译文是由局部组成整体,不管是在理解上,还是在表达上,要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局部,把整体与局部联系起来,做到字斟酌句,取舍得当,前后呼应,防止断章取义。

对策之七:灵活运用,处理好意译与直译的关系。在汉藏新闻翻译中,意译与直译是经常遇到的两种翻译方法,选择意译与直译,要看整篇文章、整个段落、整段句子等的语境情况,灵活运用,该意译就意译,该直译就直译,但意译切忌只翻译大意,直译切忌逐词罗列叠加。在通常的汉藏新闻翻译显示,直译多运用于政论文、科普稿件、新词术语等方面,而意译多用于文学作品、通讯、运用本民族原有的表达形式。

对策之八:认真负责,修改、审校、美化译文。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这充分说明了修改、审校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汉藏新闻翻译中也应该如此。汉藏新闻翻译者要细致地通读译文初稿,反复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从而进一步地解决理解与表达、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尚无定论的问题,在编辑和终审之前,基本成形可以刊登和播放译稿,对加快编辑速度、提高编辑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100多年的汉藏新闻翻译发展历史中,汉藏新闻翻译症困扰着整个翻译过程,影响了译文的质量,要从根本上减少、克服、避免汉藏新闻翻译症,就要靠从事汉藏新闻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翻译症远离汉藏新闻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质量,不断提升藏语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张国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