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必不可少的器物——“切玛”。 藏族是一个人情往来中十分讲究礼节的民族。其礼仪形式多种多样,与其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也有着密切关系。献麦穗酥糕是藏族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礼节。比如,在逢年过节、乔迁新居、结婚喜庆等活动中普遍献麦穗酥糕。献麦穗酥糕习俗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就有这一习俗,但不像现在这样豪华隆重,只是行简单的礼仪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献麦穗酥糕习俗也从简单发展到复杂形式,一直沿袭至今。 麦穗酥糕,藏名为“著酥切玛” ,又简称“切玛”。著名藏学家张怡荪先生主编的《藏汉大辞典》解释:“麦穗酥糕,藏俗每逢新年或喜事,用酥油拌合糌粑,连同炒麦花装满升形木器,上插麦穗花枝等。客人新到,即捧献以表欢迎接待之意。”民间通常制作麦穗酥糕既不复杂也不简单,用木料制成四方形升盒,在升形盒外部绘画各种吉祥的花纹及图案。升形木盒从中隔为两半,左边装炒麦花或青稞花,右边装酥油糌粑。糌粑和麦粒均堆积成金字塔形,上插麦穗和“孜卓”为饰品。“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贴彩色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和八瑞相。太阳、月亮象征日月同辉,普照四射,世间幸福安康。贴太阳、月亮造型彩色酥油花带有浓厚的苯教日、月崇拜的遗迹。八瑞相即: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 据民间流传,献麦穗酥糕习俗产生的根源与藏族最早信仰的原始土著苯教和其农牧业生产劳作有深渊关系,麦穗酥糕是早期苯教法事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供品。多用于煨桑、祭祀活动之中。很早以前,藏族信仰由登巴兴饶创始的苯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乃至万事万物。早期苯教没有经典、教义,只是以敬神、招福、驱鬼、镇魔、荐亡为主,倍受信众的敬畏。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前后,佛教开始传入青藏高原,信仰悠久的苯教被佛教替代,佛苯之间斗争甚为激烈,苯教便逐渐发展、分化,从佛教中吸收不少的教义作为自己的教义,产生了众多和佛教相似的经典,后来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壮大,苯教渐趋衰微。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苯教对藏民的思想基础影响很大,作为苯教敬神、招福等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切玛”供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各种喜庆活动的献礼,同时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成为根深蒂固的习俗。 献麦穗酥糕习俗的产生与藏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系,自古以来藏民仅靠农牧业生产为生,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从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上表明,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山高地阔,资源丰富,川流纵横气候寒冷,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产生活方式,农牧业生产便是藏族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辽阔的高原地区地势高寒,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草场资源丰富,藏民们世代随水草而居,从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游牧生产,食以乳酪牛羊肉,穿以裘皮和毛织品,居以牛毛帐篷,行以马、牛代步和驮运。海拔在2700至3700米之间的河谷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农耕生产,食以糌粑,居以平顶楼房。比如,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是藏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第一块农田、第一座房屋、第一个赞普、第一个寺院、第一座王宫均在这里诞生。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仍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藏东三江并流流域,山高谷深,江河急流,沟壑纵横,气候呈立体分布,藏民们从事半农半牧的生产劳作,依山造屋而聚居。喜玛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兼有刀耕火种的农事劳作。这样,居住在该地区的藏民们为了使农牧业生产收成丰硕、兴旺发达、过上幸福生活,借各种喜庆活动特意捧献麦穗酥糕,既对客人表达欢迎之意,也用客人之手共同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从语言的角度讲,麦穗酥糕的藏名为“著酥切玛”, “著”本意为“小麦”,谐音意为“幸福温暖”,“酥”意为麦穗秆;“切”意为“由青稞磨制成的粉面之糌粑”;“玛”意为“从奶里提炼出来的精华之酥油”。麦穗酥糕里的糌粑象征农业生产,酥油象征牧业生产。由此看来,献麦穗酥糕习俗的产生与农牧业生产息息相关。 献麦穗酥糕习俗,在各种喜庆活动中因地方不同其捧献形式也有所区别,但其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在西藏拉萨,过藏历新年既捧献麦穗酥糕,又供奉麦穗酥糕。拜年时,拉萨人穿着节日盛装,捧着麦穗酥糕。走上街头巷里,向亲朋好友和邻居祝福。祝福的人并不进门,只是在门外高声祝福,屋里的人听到后,赶紧捧着麦穗酥糕,相互祝福。同时,各自从对方的麦穗酥糕里,抓一撮糌粑、麦粒,在口里尝一尝,然后向空中抛三次,以供奉天神、地神和龙神。再相互敬献哈达、敬青稞酒,在喝酒前,用无名指蘸酒,弹洒三次,也有供奉天神、地神和龙神之意。屋里户外,街上巷里一片充满祝福之声,节日的氛围很浓。 在迪庆过春节,也有献麦穗酥糕习俗,但以摆设供奉为主。大年初一早晨,家中年长的老人先起床、洗脸后,烧天香,诵平安经,在神龛前供奉纸花、酥油灯、青苗,摆设麦穗酥糕,上插麦穗和彩绘牌签,以哈达横饰,以示兴旺发达,四季常青,既庆祝过去一年的好景,也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张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