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发展文化产业采访札记 如何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依托维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维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县各族人民关心的问题。日前,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维西县文化界部分人士。 前不久,维西县举办了一期民族手工艺培训班。来自全县10个乡镇的30名各族妇女参加了培训。这些热爱民族手工艺的妇女通过为期一个周的培训,掌握了傈僳族花腊扁、腰带等民族手工制品的编织技术。然而,掌握了编织技术的妇女们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生产的手工艺品卖给谁?市场在哪里? 负责组织此次培训的维西县妇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维西县民族手工艺品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我们要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妇女同胞掌握民族手工艺品技能,增强妇女同胞脱贫致富的本领。为了维西县民族手工制品找到销路,我们与昆明、香格里拉县、丽江等地的民族工艺品客商取得联系,希望借一席之地展销维西民族民间手工艺制品,有的客商答应试销。 这位负责人的话透露出一个信息:目前,维西县还没有形成民族民间手工艺制品市场,要想将维西县民族民间艺术品卖出去,只能“借船出海”。 民族民间手工艺制品如此,维西县其它文产品的情况也大抵相似。带着如何发展维西县文化产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维西县文化体育广播和旅游局负责人杨丽平。杨丽平告诉记者,维西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基于此,维西县委、政府适时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由于种种原因,维西县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 诚如这位负责人所言,目前,维西县唯一的一家专业文化团队——维西县民族文工团依然是靠财政供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可能实现一分门票收入,更没有条件走向市场,其功能仍然体现在公益性上。这些年来,维西县涌现出一批民间艺术团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维西县保和镇大词戏古乐团、弦子锅庄协会、夕阳红剧团。这些民间文艺团体人数多的已经达到70多人,而且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然而,这些民间艺术团队至今没有实现一分门票收入。他们的文艺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公益性。大词戏古乐团团长杨淑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支队伍没有工资收入,也没有门票收入,我们是靠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聚集在一起的。 杨淑珍的话道出了维西县民间艺术团体的真实情况。 靠着这些民间团队,神川热巴、阿尺木刮、大词戏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但要将其形成产业却举步维艰。 每当谈到维西县民族民间文化,大家如数家珍,林林总总数出一大堆。但是,当我们讲到如何把这些家珍变为优势产业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说要靠宣传,有的说要靠投入,有的说要靠引进人才,有的说要看招商引资。 “十一五”以来,维西县有关部门就围绕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问题召开了若干次座谈会、研讨会,听取了各方各面的意见、建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出版了一批介绍维西县民族民间文化的书籍,出版发行了一批以民族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的光碟,并以节庆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维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举措频频推出,但效果不尽人意。维西文化产业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欣欣向荣。 在与维西县文体广旅局局长杨丽平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些年来,维西县公益性文化投入力度大,成效明显,广播电视“村村通”,民族歌舞遍城乡,数字电影进农村,农家书屋到农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如何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至今是一个难题。 杨丽平在谈到文化产业时又提到了花腊扁。他说,我们就以傈僳族手工艺品花腊扁为例吧。花腊扁取材考究,做工精美,深受人们喜爱,因手工制作,生产成本很高。目前,花腊扁更多的是作为礼品送给前来维西县考察、调研的客人,需求数量极其有限,生产数量也就很少,不可能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作为消费者,购买花腊扁看中的是艺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这就决定了花腊扁这种民族民间工艺品只有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市场。花腊扁如此,民族餐饮、民族歌舞等文化产品也莫不如此。 杨丽平就如何发展维西县文化产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展维西县文化产业必须首先发展维西县旅游业。有了人流、资金流,发展维西县文化产业才有希望。 如果杨丽平的结论变为现实的话,那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维西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话,那么,维西县妇联的同志就不用到昆明、丽江、香格里拉等地为民族手工艺品找销路了。 既然发展维西县民族文化产业首先要发展旅游业,那么又如何来发展维西县旅游业呢? 维西县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已经10多年了,但维西县旅游业还没有迎来欣欣向荣的局面。于是,怎样加快维西县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对于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先以民营旅游公司念萨旅行社来说吧。这家旅行社是维西县首家民营旅行社,首批旅游团队就是这家旅行社带进维西境内的。旅行社组建了10多年,经营规模依然没有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让旅行社头疼的因素之一就是维西县的交通状况很差,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省城到维西县城的路程700多公里,公路通达能力低,要走上15个小时左右,丽江、香格里拉的游客很少愿意走回头路到维西县旅游。 作为文体广旅局局长,杨丽平对如何发展维西县旅游业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诉记者,县委、政府确定发展维西县旅游业的总体思路,即建设塔城旅游片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以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达摩祖师洞建设为龙头,积极带动和发展旅游业。 当前,发展维西县旅游业最重要的是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以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塔城景区建设,二是以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叶枝同乐傈僳族山寨为中心的澜沧江流域景区建设。建设好这两个点,将把香格里拉梅里雪山景区与“三江”腹地连接为一条非常精美的旅游精品环线。 杨丽平接着说,制约维西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正在打破,维德二级公路即将竣工,交通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维通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前期工作,维福路投入建设,白济汛至维登的三级公路快速推进。 在谈到景点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投资时,杨丽平说:“县财政拮据,不可能拿出足够资金开发旅游资源,维西县旅游业发展一缺钱,二缺人才。解决‘两缺’,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这一点我们正在做,而且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对景点景区进行开发。我们的初步想法是起初5年,政府不收任何资源费和管理费,让利给开发商。此后,政府每3年逐步以10%的资源所有者身份递增入股,20年的时间内使政府所占的股份达到51%,成为最大的股东。 杨丽平最后说,维西县文化产业大有希望。旅游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旅游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发展起来了,维西县独具特色的歌舞、手工艺品、餐饮文化、民族服饰等便有了市场,这些特色产品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形成产业。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维西县文化产业将在探索者的辛勤劳作中大发展大繁荣。(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