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云南省唯一的藏区,1957后建州以来在50多年的经济建设历程中,当地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有了重大的跨越性进步。迪庆州的改革需要一个团结的局面,开放需要一个安定的氛围,新闻工作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创造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舆论环境。在社会转型深刻变革的时期,地方党报更需要实践创先争优精神,率先打造一支学习型党组织,动员记者、编辑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多服务、服好务。 近几年来,迪庆日报副刊就以“加强云南藏区党的建设,推动迪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主题,在单位学习型党组织的指导下,围绕本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和改进党报宣传工作,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新闻宣传服务,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报的发展。 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迪庆日报副刊同样也是云南藏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老百姓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大平台。要充分发挥党报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理念,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共同理想宣传,阐明经济建设的未来蓝图,将社会舆论阵地牢牢控制为我所用。为了给迪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就必须弘扬主旋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高度一致的舆论环境。 迪庆虽然地处云南省最北边,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以,地方党报还要学会全局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审视世界、审视形势,与时俱进地关注全球经济环境,关注国家重大政策,留心国家重大新闻,深入研究政策内容,在新闻报道中着重解读与当地改革和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 迪庆州在建州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半封建半农奴制的地方,历史上形成的政教合一的思想严重。迪庆日报创刊后,副刊一直把宣传迪庆跨越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讲明迪庆从落后的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让干部群众明白迪庆离不开祖国大家庭,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广大农牧民走上当家作主的道路。为此,迪庆日报分阶段对迪庆州情、发展思路进行了反复、重点的宣传报道。在“八五”计划实施期间,迪庆日报副刊采取报告文学、特写、散文、诗歌、摄影、书法、绘画等形式,着重宣传了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了群众对公路、水电、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赞同感,让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九五”计划期间,迪庆日报副刊又关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宣传报道,号召群众投身到地方产业建设之中来。“十五”开始,迪庆日报不惜篇幅,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向干部群众宣传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迪庆藏区的探索实践,副刊先后开办了“建州四十年征文”、“解放思想三十年大讨论”、“迪庆和平解放50年征文”“国药杯”特别报道征文等活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报道,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映,这些文章后来还结集出版,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详细的依据。 二、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是关键 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发布方针政策的窗口,因此,必须通过新闻传播的方式树立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形象,把不同时期的行政决策和中心工作准确、形象、生动、详尽地传播出去,提高决策公信力。必须善于寻找决策、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结合点,以党报的新闻陈述、公众可接受的方式有序地、渐进地释放地方政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民众执行政策的合力。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解读迪庆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地方性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等。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评论、深度报道等形式,做好地方经济政策的诠释和群众观点引导。 要善于引导,把全州各民族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全体干部群众改变落后面貌、改变生存环境的思想统一起来,才能把实践可持续城乡发展战略、跨越发展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凝聚起来。所以,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紧贴中心,联动采访,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始终把舆论导向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大局联系在一起,努力把大发展的劲鼓得更足,把又好又快发展的号角吹得更响,把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必须突出重点,主题鲜明,扩大舆论宣传影响力,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统筹兼顾,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焦点,抓好亮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宣传重点,要在推动经济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民生工程等主题上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打好宣传工作主动仗,充分展示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在注重通过党报副刊达到政策传播目的的同时,地方党报副刊要有读者意识。也就是说,要注重了解群众情绪,做好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沟通互动,及时调整报道手段和报道内容,切实传递给读者他们想要详细了解的东西,真正让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入目入脑入心,形成广泛的共同理想基础,争取最大化的支持与参与,才能真正有社会影响力。还要做好政策传播的反馈和舆情分析报道,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从生活细节中挖掘新闻,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示问题,切实反映基层人民群众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做好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比如说,迪庆日报周末坚持在一版上开办了“周末话题”等栏目,让读者反映身边需要党委政府关心的小事和热点。一些带有普遍群众意志的来稿刊登后,相关职能部门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办理。 三、要宣传好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资源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景区内集雪山、峡谷、高山草甸、宗教和民族风情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胜境。然而,在1990年以前,迪庆旅游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对外国游人开放。1996年起,中外学者、经济学家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热,在这期间,迪庆日报副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腾出版面,刊登了许多独家报道,并且还自筹经费创办了《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周刊》。这个周刊定位滇、川、藏毗邻藏区,探讨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开发意义。后来,迪庆日报还用了一年的时间,动员记者、编辑在业余时间集体撰写了《新编迪庆风物志》,一经出版,迪庆境内的地方导游人手一本。可以说,迪庆日报为1997年四十州庆时省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这一成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迪庆香格里拉旅游景区在创建过程中,迪庆日报副刊也是功不可没。我们在报纸平面媒体上与普达措、独克宗古城、梅里雪山、巴拉格宗大峡谷等景区管理局合作,先后开办了许多旅游宣传栏目。与此同时,还在“香格里拉新闻网”上开辟有旅游频道,并在迪庆手机报上滚动发布旅游信息。 在介绍迪庆产业方面,迪庆日报副刊长期关注矿业、电力、生物、畜牧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与农业、迪庆矿业、迪庆医药等企业合作,开办相关的宣传栏目,将迪庆优良的高原青稞、疗效显著的藏药、储量丰富的铜矿等介绍出去。香格里拉松茸如今是一个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迪庆日报多年来跟踪报道其成长过程。1998年松茸市场走热时,报社推出大篇幅报道了迪庆率先建设藏区的松茸市场,使交易有序进行;2002年,国际松茸市场波动,迪庆日报副刊报道了地方职能部门积极申报香格里拉松茸原产地标识申报工作,新闻从农户的松茸林间采集,到昆明的进出口报关,再到日本超市的消费者反映,都有触及。2005年,整齐划一、科学布局的香格里拉松茸园区建成,迪庆日报在第一时间用了5个版面进行专题报道。 这些推广式的报道,都在潜移默化塑造浓郁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在如今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增加的国际大环境,国内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建设的小环境中,我们要以新的经济观察视野,创新的理念来看待新闻报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份量增加,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关系着民生幸福,不仅直接指明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能够动员干部群众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做到确保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报道想群众所想,明确地方经济建设目标 今天,迪庆的干部群众对地方党报的期望和需求已经超越了单纯作为一个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宣传平台的传统定义,读者的阅读要求呈现多元化倾向。迪庆日报副刊还必须承载过去由公共部门承载的公共职能,才能发挥新闻工作的导向功能和社会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群众,帮助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 2007年,迪庆州在全国藏区中第一家开展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小康”活动,全州1008名厅级、处级和科级干部,背上行李,翻过雪山,走进峡谷,来到草原,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迪庆日报开办了相关的宣传栏目,这次活动一直开展到2009年的5月份。工作队员们在第一阶段调查农户家庭,第二阶段访贫问苦,第三阶段帮村社群众理清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每一个阶段的内容,迪庆日报副刊都作了通讯、特定、评论、图片新闻、调研报告等不同手法的新闻报道。为了更深入地报道好这次活动,报社还抽出2名处级、1名科级工作人员到澜沧江边的村里驻点,既当普通的工作队员,又担任起基层的宣传报道工作职责。看到僳僳族群众缺医少药,报社派出领导负责的工作组,在单位领导支持下请来上海医疗队15名医生到乡里义诊并免费发放了5万多元的药品,到民政局协调来过冬的被子、衣服,向水电部门申请来90吨水泥,通过光彩事业救助了12名贫困小学生。报社派出的工作队员2人还被州委表彰为优秀工作队员。 在这次活动的期间,拉萨发生了 “3·14”事件,全国藏区都有波及,唯独云南藏区迪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快速。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党报都说得很清楚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就是党和政府关心民生、心系群众的体现。迪庆日报的政策宣讲,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为什么吃、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好。这样好的政策下,我们要紧跟党走。” 之后,每次开展的“千促”活动,报社都积极参与,一方面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另一方面还派出工作队员,力所能地完成工作任务。 迪庆日报副刊部的周末版开办了7年,开办之初,就在第一版上设立了“特别报道”专题栏目。几年来,迪庆的民族文化如何走市场、民营企业如何打品牌、藏区集中办学之路如何走、旅游产业怎么提质增效等群众想了解的内容,都成了记者、编辑们写稿的中心话题。2009年,迪庆也和全国一样,房地产热居高不降,周末的特别报道就刊登了“买房之痒”等调查报道。由于这一个版块报道群众所关注的内容,新闻话题针对性强,版式灵活,2007年时,还被评为中国副刊版面一等奖。今年,配合州委宣传部繁荣文艺创作的工作部署,迪庆日报副刊部还在单位编委会指导下,发动记者、编辑和骨干通讯员积极采风创作,参与“香格里拉故事”征文活动,目前已收到80多篇投稿,刊登60多篇稿件。 迪庆日报副刊的这些做法使新闻报道既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切入点。以群众利益需求、群众消费趋向为新闻宣传的第一信号,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来确定宣传报道的选题、选择宣传报道的中心思想,及时准确地架起了民情民意与党委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不仅化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还维护了藏区的长治久安,构建了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迪庆日报副刊在地方党报社会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激烈、思想日趋多元化、矛盾不断出现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发挥好、利用好、延伸好自己的报纸、网站、藏文报、手机报传播优势,把握好新闻宣传主题,为地方经济建设多服务,服好务,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而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课题。(张国华 高剑平 安永鸿 )(本文获第五届中国报纸副刊优秀论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