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及云南藏学研究概览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云南省民族学会 郭大烈 发布时间:2009-04-13 15:10:47

  一、藏族

  藏族是中国第九大少数民族,总人口有541万,仅次于壮(1618万)、满(1068万)、回(981万)、苗(894万)、维吾尔(839万)、土家(802万)、彝(776万)、蒙古(581万),换句话说,是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九大少数民族之一。云南有藏族14.3万。

  藏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北、西南,分布辽阔,有1个自治区(西藏),10个自治州(青海海西、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四川甘孜、阿坝;甘肃甘南、云南迪庆)2个自治县(甘肃天祝、四川木里),总面积达23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其中西藏122万平方公里,占1/8,青海海西州32.6万平方公里,有2个贵州那么大。

  藏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它是大江大河发源地,青海石油、盐矿极为丰富,旅游资源除青藏高原,云南香格里拉外,阿坝州有2个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3个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大熊猫的故乡。

  藏族历史悠久,昌都卡若文化距今4000-5000年前,发现石质生产工具、31座房屋、陶器和粟米等,无疑是农耕民族了。

  特别是1300多年前,唐朝时期松赞干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政权,《旧唐书·吐蕃传》称:“东与凉、松、茂、隽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唐代宗时,还曾一度占领唐京城长安15天。吐蕃势力还曾南达云南洱海,封南诏王阁罗凤为“赞普钟”(王弟)。还在滇西北金沙江上修铁桥,影响相当大,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称“从此,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中国广大西部因强有力的吐蕃国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这是吐蕃历史上大进步时期,也是中国西部居民开始参加历史活动的时期。”

  松赞干布对藏族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统一各部;二是订立法律制度;三是创制文字和引入佛教;四是与唐友好,吸收先进文化,迎娶文成公主。

  藏民族大体此时形成,一千多年来,文化传承到现在。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同样藏族的形成同56个民族一样,对构成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1840年以来,广大藏族同胞同入侵的英国侵略者和分裂势力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41年,四川汶川2000名藏族将士牺牲在浙江宁波抗英战斗中。

  二、藏族文化

  (一)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的研究》一书中将世界文明分为独立的文明和17种卫星文明两种类型,藏族文明是十七种卫星文明之一。

  藏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其价值何在?

  作为高海拔地区的独特文化,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面向世界,它给人类文化提供的是一个全新的又是陌生的而对于人类文明又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藏族文化所体现的宽容主义、人性主义、利他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对于当今世界乃至未来社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成果。

  从文化资产看,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甚至是独有的成果:

  1、藏族保存的以《大藏经》为代表的佛教经典最多。佛教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的灵魂”,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藏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使藏民族成为一个对佛经的翻译最多而且译文准确的民族,对佛教义理有丰富实践的民族。

  2、藏族保存了完整的封建农奴制。在1959年以前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一套完备系统就完整地保留着的。

  3、藏族保存了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中世纪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西藏为此提供了活的全新的资料。

  4.藏族保存了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从纵的方面看,它涉及了从古到今藏族社会的内容(主要反映青藏高原的部落战争);从横的方面看,它涉及了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风俗、职官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气势恢宏,卷帙浩繁。

  5、藏族保存了独特的苯教文化。记录了苯教的神群、观念、教义、修持、发展的历史、祭祀禳祓等带有诸多史前文化材料的内容。

  6、藏族保留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其中如独特的僧侣集团、活佛转世制度、僧人学经制度,佛教化的文化、艺术等都为世人所注目。

  7、藏族保留了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医学——藏医。

  8、藏族保存有生命科学——气功(藏密气功)。

  9、藏族保存着丰富的在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经验和规律。

  (二)藏族文化特征。

  藏族文化的基本形式决定着藏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以佛教哲学为核心的观念文化。

  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体系、思辩逻辑方法较全面地占领了藏族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藏族中作为观念流行最盛的是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性空等学说。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播、普及系统和措施,西藏1951年总人口不足百万而僧人竟达114925人,法会、转经、朝佛、文学、艺术等形式,极大限度地宣传这些思想,致使藏族的宗教信仰社会化、生活化。

  2、以《大藏经》为代表的经籍文化。

  诵经、刻经、礼经是一项重要的尊佛内容,从文化层面讲诵经对于僧人自不消说,关键在于刻经、礼经,同样成为崇佛的至上功德。当然,《大藏经》乃印度之译品,但当《大藏经》成为系统传到西藏,实际它已化为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其普及率之高,寺院的藏书自不必说,连一些村寨也买了一部《大藏经》供奉起来。

  3、政教合一为特点的制度文化。

  4、以活佛转世制度为特点的寺院僧侣文化。

  就文化现象而言,有三点十分重要:其一为活佛转世制度的哲学基础为灵魂不灭观。其二,活佛的出现使神秘莫测的佛由“天界下入人世”现实化。其三,寺院集团使活佛组织变得十分强大而统一,社会的统治权实际上仍然操纵在寺院和活佛手中。在这一文化特征中,僧人的数量也是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主改革前,只有100万人口的西藏就有寺院2676座,僧人占总人口12%。

  5.以颂扬神佛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寺院具有文化书院性质。一进入寺院,就可以看到,以佛、神、护法、度母等为主体的雕塑,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的绘画艺术,以阐释佛理为主体的诗歌、小说、文学理论和戏剧艺术。但除寺院僧侣艺术外,藏族也存在着十分丰富的非僧侣的文学艺术。

  6.以礼佛、转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

  在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中,礼佛和转经是重要内容,也是藏传佛教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广袤的雪域大地上,从南到北,倘若仔细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礼佛和转经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既有初一、十五及节日的礼佛,也有平时和专门的转经礼俗。

  (三)藏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

  由于佛教对以苯教文化为代表的藏族原有文化的整合,藏文化带有浓重的佛教的印痕,它所体现的藏文化精神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宽容主义精神。

  藏族文化崇尚善和人类之间的和平相处,行善修好,反对相互厮杀和暴力行为,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

  2、人性主义精神。

  藏族文化充满着慈悲、博爱的思想,深情地呼唤人性。这也是藏族文化最为深邃的思想所在。

  3、利他主义精神。

  从佛教教义角度看,利他是善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化中对利他主义进行了较多的深入的阐释。今天“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等国际社会认同的观念本身就包含了利他的思想。

  4、出世主义精神。

  出世与入世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一。对这一矛盾处理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人生观和生活观。逃离人世,是灰色的、没有出路的;而过分追求人世的财富、名利,也会成为世俗小人。

  5、爱国主义精神。

  自元代西藏地方归入祖国版图以来,爱国主义成为藏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过十世班禅等无数的代表性人物。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爱国是民族稳定发展强大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强大共同繁荣发展,才会有各民族的发展。因此,爱民族,必须爱国。作为公民,爱国是最高的政治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爱国、爱族以及爱教等的统一性原则是藏文化精神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


  三、藏学研究

  藏学自19世纪30年代匈牙利学者克勒什·山道尔发表论著以来,成为国际学科,法国石泰安研究西藏文明,意大利杜齐研究考古,奥地利内贝斯基研究神鬼系统,日本矢琦研究佛教而出名,今年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西藏民主改革50年》一文中也引用了英、美、俄藏学家材料。国际上藏学十分热,据日本学者统计,仅1877—1977年中日本文著述达7563种,每4年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虽然藏学研究起步晚,但最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1、藏学研究已形成学科体系。

  在旧西藏,藏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大五明”(即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诗歌、词藻、韵律、戏曲、历算),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宗教,服务的对象是占总人口极少数的贵族和上层僧侣。

  当代藏学研究大大突破了传统藏学的框架,全面系统研究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社会生活,涵盖了历史、经济、社会、法律、教育、民俗、工艺等各个领域,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中国现代藏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服务于国家和西藏全体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全国现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科院、中央民大藏学院、四川藏学研究中心等50多个藏学研究机构,近3000名藏学专家学者。仅西藏社科院专门研究藏学的有121人,在国际藏学界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不仅发现了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大批的古墓葬群、摩崖石刻、岩画、石碑等各类文物遗存,而且在70、80年代先后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和拉萨北郊曲贡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获得重大发现,云南也发现了维西戈登、德钦永芝等地的石棺墓和丽江格子画像碑等。西藏先后共确认各类文物遗存17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1994年著名的布拉达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口头说唱艺术《格萨尔王传》是世人公认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全国有关《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机构至今已收集民间艺人传唱资料录音5000多盘,整理出5000多万字,发表研究论文1000多篇,出版研究专著30多部。历代藏族人民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成为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宏篇巨著,有望成为现实。《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给藏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一部弥足珍贵的藏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3、藏族古籍和历史档案得到全面保护和抢救。

  全国拥有整理出版藏文古籍图书的出版社8家,进一步加大搜集、整理、出版藏文古籍的力度,大批藏文古籍、古代木简、金石文字以及宗教典籍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抢救。目前搜集整理的原始底本不计其数,已经抢救出版的科学版本不下500种,其中有反映藏民族历史的孤本《德吴宗教源流》,几近绝版的《苯教大藏经》(308部),8世纪原始文献《敦煌出土藏文写卷》、《西藏拉萨现存梵文贝叶经的整理》、闻名于世的《佛教大藏经》(对勘本)和《西藏历算大全》等,涉及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学、法律、人物传记、全集、地理、藏医药、天文历算、工艺、美术、建筑等众多学科。可以说,藏文典籍名著大多已有了现代版本。

  4、藏学研究从五个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介绍,50多年来已完成课题300多项,已出版藏学图书3000多种、论文30000多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西藏和藏族历史的研究,探索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特点,注重发掘和利用历史档案,理清事实真相。出版了7卷本《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和2卷本《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研究》。

  ——围绕藏传佛教的研究,探索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各种教派、传承制度、教义教规。编纂出版了《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等。

  ——围绕西藏和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握真实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发展路子。《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西藏扶贫攻坚研究》、《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等课题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围绕保护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和特点,阐明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阐明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的关系。藏文《大藏经》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藏族古籍,是藏学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对勘本终于在今年完成。《东噶大辞典》之后,最近正式出版了三卷本的藏文工具书《数称词释义大全》。

  ——围绕西藏在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课题,探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5、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活跃起来。

  仅西藏社会科学院就邀请、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藏学家和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与此同时,多次派遣专家学者参与国际藏学学术活动及其他藏学学术会议,先后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不吝交流各自的学术成果,而且还交了朋友,取得了可喜的学术合作成果。

  国际汉藏语及语言学学术讨论会从1967年以来,每年开1次,第30届在北京开(1997年),第34届在昆明开(2001年),国际藏学大会每4年一届,还有中法藏学研讨会、中国藏学研讨会等多个交流平台。

  四、云南藏区是全国最好藏区之一

  云南藏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迪庆州,与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来看,迪庆不算大,面积只占第9位,人口只占第6位。但多年来迪庆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全国最好的藏区之一,如今,全州正向这一目标迈进:

  1、迪庆:藏区团结稳定的一面旗帜。

  2009年2月28日《光明日报》这样报道,去年“3·14”事件以来,云南藏区迪庆州和谐稳定,这与迪庆广大各级干部细心工作分不开的,据报道,全州共排查隐患784起,解决纠纷656件。2008年6月11日奥运圣火在香格里拉县实现了顺利、安全地传递。

  2、迪庆是生态最好的州,有香格里拉之称。

  迪庆州森林覆盖率是73.9%,居10个州第一位,其他州一般在20%以下,少的不到3%,同时1997年,省政府在建州40周年活动期间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州内”。2002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从而使香格里拉成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旅游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6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06年完美假期十佳线路”,2008年旅游人数达300万人,比1997年54万增长5.5倍,居10个藏族自治州第二位,仅次于阿坝州(640万)。

  3、基础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全州29个乡镇通公路、通客车,182个村委会中178个通公路,1999年4月30日建成飞机场已日起降22架次,有省内9条航线,这也是10个藏族自治州第一位。

  全州生产总值2006年达34.89亿元,增长速度为20%,居第一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422元,居第3位,仅次于海西州(有柴达木石油、化工)、黄南州(有李家峡大电站)。农民人均总收入居第8位,其他牧区产值高,但实际生活水平从住房等观察,迪庆也是比较好的。

  社会文化事业中,教育发展突出,全州有各类技术人员6467人,其中高职280人,享受政府津贴40人。

  4、迪庆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

  迪庆有世居人口千人以上9个民族,除占35.1%人口的藏族外,还有傈僳族(10.8万)、纳西族(5万)、汉族(4.76万)、白族(1.5万)、彝族(1.4万)、普米族(0.18万)、苗族(0.15万)、回族(0.13万),是世居民族较多的州,各民族和谐共居。

  特别是德钦茨中村藏、汉、纳西、傈僳等民族,共处一域,村民说藏语、穿藏服,在宗教信仰上除本土信仰外,又包容了从西方传入的天主教,法国传教士也把宗教活动与生产生活习俗不可分割的葡萄栽培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全部带进茨中,成为今天“藏秘”、“云南红”葡萄酒的渊源。

  五、云南藏学研究成就显著

  1、《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出版。

  1980年德钦县文化馆开始这项工作,1982年迪庆州成立格萨尔研究室,1994年更名为藏学研究所(2003年改为院),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收集到《姜岭大战之部》、《辛巴与丹巴之部》,《取大食财宝之部》、《姜国王子》等手抄本二十多部,发现《格萨尔》说唱艺人10位。瑟格降初、纳古初都获国家民委、文化部等部门授予有贡献的《格萨尔》艺人称号,有5位艺人1991年初命名为格萨尔艺人。

  《格萨尔·加岭传奇》藏文版于1982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省社科院文学所内增设格萨尔研究室,由1981年调回云南的格萨尔研究专家徐国琼当主任。1984年他与阿图、解世毅合作汉译本30万字《格萨尔王传·加岭传奇之部》,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91年他与王晓松合作汉译本64万字《格萨尔王传·姜岭大战》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他与和建华合作汉译本《格萨尔·阿岭大战》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共40章,70万字。三部书共164万字,为全国格萨尔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先生年过八十,近日出版了《<格萨尔>史诗求索》,他一生为格萨尔王研究,从北京到青海,又到云南,精神可嘉。

  2、藏族语言、历史、文化研究。

  1997年王哓松《中甸藏语方言初探》在美国发表。藏文古籍《尸语故事》在2000年云南省文学创作评选中获民间文学一等奖。王晓松在云南藏学有多方面贡献,2006年省政府授予他“突出贡献专家”,不幸2007年9月14日因病去世,年仅57岁。迪庆藏学研究院成立后,完成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完成藏文古籍普查和《全国藏文古籍目录云南卷》编写及《中国藏族大辞典迪庆条目》的撰写,出版《云南藏学论文集》(2集)、《藏文扫盲课本》、《迪庆民歌选》(藏文),还陆续出版了《卡格博文库》藏学系列丛书。

  迪庆州先后出版《中甸县民间歌谣》、《中甸县民间谚语》、《中甸县民间故事》、《中甸县民间歌曲集成》、《德钦藏族故事集成》、《德钦县藏族民间歌谣》、《德钦藏族情歌》、《迪庆藏族民间故事》、《迪庆藏族民歌选》、《邦锦花开了》等。2002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民间艺人调查申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共收集录像带80余盘、照片500余幅、文字资料3万字和160名民间艺人资料。2003年,有23名民间艺人受省文化厅、省民委表彰命名。至2005年,全州受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的民间艺人已达27人。其中高级美术师3人,民间美术师4人,民间美术艺人7人,民间音乐师3人。2006年迪庆格萨尔、锅庄舞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钦奔子栏村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香格里拉锅庄舞之乡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内外学术交流。

  迪庆州藏学院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省社科院、省古籍办、云南大学等国内学术机构和美国、加拿大、泰国、挪威、丹麦、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外学术机构建立学术联系。承担了云南省社科基金资助的《云南藏传佛教现状及走向研究》,德国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研究项目资助的《神山研究课题》等课题。省社科院郭净、章忠云近年也有国内外合作项目,如《社区教育——藏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云南与越南社区影响教育交流工作场》等。

  2004年6月10日,迪庆藏族自治州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驻云南办事处联合举办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保护。

  为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省外专家到藏学院一起完成《藏区六千年大事记——雪域博史》,将迪庆历史的有关史料融于《博史》之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4、编辑出版《中甸县志》、《德钦县志》、《迪庆州志》、《迪庆州概况》等志书。

  1997年《中甸县志》获省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年轻女学者章忠云还完成云南民族志·藏族志《耹听乡音——云南藏族的文化与生活》。

  5、如香格里拉、茶马古道等史地研究,有冯智、房建昌、苏发祥、孙炯、木霁弘、李旭、郭净、和建华、徐建华、徐丽华等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著。

  注:本文参考引用了丹珠昂奔、格勒、拉巴平措、次旺俊美等先生著述和文章。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