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民间艺术 木碗和黑陶的盛名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3-02 16:07:55

  尼西的黑陶产品十分受欢迎

  “做木碗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别看我这个厂不太大,每年纯利润少说也有四五十万。”香格里拉藏家传统手工艺厂厂长鲁茸益西乐呵呵地说。益西是靠经营民间艺术品而富起来的当地藏民之一。迪庆藏区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在这些民间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碗和黑陶,而如今,这些艺术品也都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木碗:家传到产业化

  退休前,巴松老人是迪庆州老干局局长,家人做农活收入很低,全家基本靠他的工资生活。刚退休时,他的退休工资占了全家收入的大头。但这些年,这个比例越来越小了,因为家里大部分的地都种上了葡萄。他们种的这个品种叫做“赤霞珠”,比著名的吐鲁番葡萄还甜,“葡萄可以直接卖,也可以酿成酒再出售,很抢手。这就使得我们家的收入比前些年翻了近十番。”

  如今的日子,有太多让老人感到高兴的地方。家里盖起了三层楼的新房;奔子栏村实施了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而他的五个孙子上学以来,家里就不曾为钱的事情操过心……老人唯一的遗憾,似乎就是没能继承父亲做木碗的手艺,“父亲的手艺非常棒,他做的各式木碗大量销售到西藏,可以说,我兄弟几个就是靠这些木碗养大的。”

  这位老局长的遗憾,却正好是鲁茸益西的骄傲。益西的家族,在当地是最负声望的几大木碗世家之一。相传,二十世纪初,奔子栏噶丹东竹林寺的六世扎通活佛前往西藏,得到的大量礼品中有一个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六世扎通活佛回到自己的家乡奔子栏后,让当地著名手工艺人格绒益西用木材对康熙粉彩瓷糌粑盒进行复制,制作了一批木糌粑盒,并配以植物土漆和彩绘。这一批木制糌粑盒的出现,使本来就在整个藏区以制作木器和绘画出名的奔子栏更加声名鹊起,从此赢得了“糌粑盒故乡”的美誉。

  鲁茸益西就是格绒益西的第四世嫡孙,也是其祖上木碗手艺的第四代“掌门人”。2004年12月,鲁茸益西成立了香格里拉藏家传统手工艺厂,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重新复制了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并推出了“益西藏木”这一民族手工艺品牌及其系列木器工艺品。完全采用手工方式生产、成立才4年多的这个木碗厂,彻底改变了益西全家原来比较贫穷的生活,“我们的产品,许多都卖到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还远销到印度等国家。每年的利润少说也有四五十万。”益西自豪地说。

  黑陶:有灵魂的陶艺

  黑陶艺术中,最令人着迷的是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尼西黑陶的历史,通常认为只有一千多年。不过,在几年前一次考古中,尼西乡附近的开香村发掘出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陪葬黑陶制品。黑陶用料很讲究。一般来说,都是采用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则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一种独特的红土。

  作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黑陶一直都卖得很火。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当地人经营的工艺品店,大部分都是全木结构。这天午后,在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旁,多名外国友人正在一家黑陶艺术品店前选购黑陶。

  这家黑陶店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藏族姑娘,名叫七林卓玛,她的这个店开了三四年,全家人借此小康了起来。她说,她家并不是自己做黑陶,只是经销。如果能产销结合在一起,利润就更加可观了。

  说到黑陶的生产制作,当地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都有灵魂。不过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见到这位民间的艺术大师。

  据说,有科学家研究出,用黑陶锅煮东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这是科学还是“神话”,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的客人都来买黑陶,整个尼西,几乎没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饭、不靠黑陶发家致富。

  □ 小资料

  中甸木碗: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树木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

  尼西黑陶: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表面所呈现的纯净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来源:生活新报)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