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在藏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多为记载狗、鸟、鹤等动物带青稞种子到人间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则是录入《藏族文学史》里的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只狗,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又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播种和耕耘青稞,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尝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以示感激狗给人们带来青稞种子。从故事的另一面看,以图腾神话故事形式流传于民间,在过大年、青稞尝新时先敬狗,不打杀狗,不食狗肉。 神话故事《青稞种的来历》里记载了播种青稞的实践过程,也反映了藏族先民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历史性一幕。“藏民有了青稞种,弯弯杜鹃做成犁,两只马鹿拉犁耙,两粒种在雪山顶;杜鹃犁头不好用,马鹿拉犁拉不好,雪山不长青稞芽。又用柳枝做犁耙,两条金鱼拉犁耙,两颗播在湖泊里;柳枝犁架犁不成,金鱼拉犁拉不好,湖里种子不发芽。再用栎木做犁架,一对犏牛来拉犁,两颗种子撒原野;栎木犁架真好用,犏牛拉犁拉得好,地上种子真发芽。青芽才露地表面,绵羊便想来吃芽,耕者围刺把羊拦;幼苗长到一拃高,牦牛悄悄想啃吃,农夫架篱防牛来。青稞苗儿正结穗,骏马伸嘴来啃穗,筑道围墙防马啃。豆大汗水洒满地,青稞终于长成穗,一穗结了一百粒,一粒青稞拇指大。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青稞酒,藏语称为“羌”。在藏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稞酒系列产品众多,比如香格里拉生产的“旺池”牌青稞酒在国际诗酒节上曾荣获“金爵”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青稞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高度青稞酒被人称为“高原茅台酒”。西藏民间的青稞酒制作方法既简单又独具特色。先将青稞洗净晒干,然后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起酒,两三天后加入清水又封盖好,隔两天左右便成青稞酒。这种青稞酒色淡味美,度数低,只有20度左右,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头道酒招待尊贵的客人。在藏区,酒是礼仪的载体。在西藏到藏族家作客,主人家习惯给你到满酒杯,你双手接过酒杯后先用无名指蘸点酒往空中抛弹三下,以示敬天敬地祭众神,然后让你喝一口,又添上让你再喝一口,再添满喝第三口,最后满杯喝干。这是所谓西藏的“三口一杯”敬酒习俗。喝完“三口一杯”之后,能喝的自由开怀畅饮,不能喝的便适可而止。 青稞磨成的糌粑是藏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先将青稞晒干炒熟,然后用水磨或电磨磨成糌粑面,不除皮。相传在过去用手磨制作糌粑,但比较粗糙。据有关资料显示,糌粑的营养价值高于稻谷、玉米和一般小麦粉。藏民吃糌粑首先在碗里放上三分之一多的酥油茶,然后放上适当的糌粑,用手不断搅匀后捏成糌粑团,即可食之。另外,还可以煮成稀粥吃,藏语叫“糌土”。藏民们习惯于把糌粑装在画有龙、凤、树叶等图案的木制糌粑盒里摆设或食用,有的糌粑盒用金、银、铜来包装,十分昂贵,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如今一般百姓家里也随处可见。为了外出携带方便,藏民们还习惯于把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里携带外出,同时带上油、茶、盐及碗,只要有热水就美餐一顿。 青稞文化根深蒂固于藏民的生活之中,放射出其独有的乡土文化气息。 (张国华/文 格玛定主/图) (来源:香格里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