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风 说到摄影,那还要从童年说起了。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了,每年要去照相馆照一张相,看到那种木头盒子很是好奇。照完相了也不走,在那看着照相的人(现在叫摄影师)把底片拿出来,直到走进暗房才不舍的走开。 后来看到有人拿着两个镜头的海鸥相机很是羡慕,也想买一个。(那是这种相机好像是200多元)毕竟还在上小学,我的想法得到父亲诧异的眼神。 终于有一天父亲对我说,给你买个相机吧!我那时可是欣喜若狂啊! 相机买回来了,是香港产的塑料相机。定焦、定光圈的傻瓜相机。(价值18块)还有一个黑白胶卷(记得是2块多),从此再也不去照相馆照相了,要去也是冲洗照片时才去。每次去洗照片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不知道照了多少个胶卷,虽然照的都是黑白照片,但是也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欢乐。笑声经常从屋里传出,很远很远……后来觉得这个玩具相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了。在我读5年级的一个夜晚,又央求父亲给我换一个相机。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兴冲冲的骑车和父亲去百货公司。来到卖相机的柜台前,看着那些宝贝静静的躺在那。(心里痒痒啊!)挑来挑去,挑了一台海鸥120的折叠镜头相机(此物古董级的,二战时期产品,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经常见到)价值68块。又购买了3个120黑白胶卷(那时彩色胶卷很少,而且价格昂贵,冲洗照片要到市里去。) 这个相机到手后爱惜的不得了,每次睡觉时还要放枕头边上,生怕丢了。那可是我父亲一个多月的工资啊! 随着进入初中,拍的片子也多了。可是每次冲洗照片的费用让我头疼。于是自己就买了冲洗设备(一个小铁盒子,里面有一个灯泡,上面是一个玻璃和一个小按钮。买了相纸和显影粉和定影粉及镊子洗相片专用的塑料盘,一共花了30多元。)当时也想买扩大机的,无奈太贵了(100多元)。 冲洗照片也是一门艺术,技术水平决定了照片的效果。开始的时候就是看看书就开始自己操作了。自己的小屋俨然就成了一间暗室。厚厚的窗帘,门缝也是塞满了棉花。冲洗胶卷的时候都是在晚间,(胶卷可是一点光都不能见的,从相机里取出胶卷都是瞎摸)把胶卷从事先泡好显影粉的水盘里来回卷动几次,时间也是按照书上说得的,凭自己的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放到定影粉的水盘里卷动。觉得好了可以开亮屋里的一盏小红灯看看了。看到底片上的影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把底片夹到绳子上晾干后就用剪刀沿着照片的中间剪开。这时可以刷照片了。刷照片的时候屋里可以亮一个小红灯(相纸的感光度不是很灵敏,尤其是对红色。)把剪好的底片先放在晒片机的玻璃上(就是那个小铁皮盒)在底片上放上裁好的相纸,用手压住。按那个小按钮,里面的灯泡亮一会(时间要靠经验了)结果开始几张不是太黑就是太亮,费了好多相纸(心疼啊!)渐渐的才找到感觉,刷出满意的照片。 后来在上高中的时候又购买了一台苏州产的虎丘135的相机,因为洗出的照片是1寸的,又购买了扩大机、闪光灯和三脚架等。 后来彩卷的普及,自己的暗房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时每照一卷彩卷要花费50元左右。(36张的彩卷可以照40张,利用了片头和片尾) 随着高中学习的紧张,相机也躺在我的柜子里了。再也没有去碰它。 毕业后看到市场上的数码相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心里又开始痒痒了,但是动辄好几千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每次走过相机店的橱窗都是要站一会,静静的看着…… 随着儿子的出生,我义无反顾的买了一台卡片机。疯狂的拍着(不用胶卷就是好啊!呵呵!)每次拍完在电脑上看照片都是一种享受。相机超负荷的为我和我儿子工作着,短短几个月就照了几千张,照片在电脑硬盘里也达到了好几个G。 儿子慢慢长大了,我躁动的心有开始蠢蠢欲动了。2008年年初购入了富士8000,又是近乎疯狂的折磨这它(儿时的一切梦想好像都通过镜头得到弥补!)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爱好摄影的好友看到了我拍的照片,就问我是什么相机拍的。我就把我的宝贝拿出来给他看。他把玩了好久,后来拿上就跑。一边跑一边说:“这个给我吧,你再买一个”(我汗啊!)追都追不上。 在网上找了好久8000,都是没有货。后来咬咬牙买了8100。(耐心的等待两天)宝贝到了我的手里。抚摸良久…… 今天8100还在陪伴着我,喜欢一个人去静静的拍夜景,喜欢拍自己觉得美的东西。看到电脑屏幕里美轮美奂的照片,那真是一种享受。也许我有一天还会去购买更好的相机,但是我用过的每一台相机都在我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们给我带来的美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