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白地村(李志纲/摄)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各族群众相聚在白水台,欢度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李志纲/摄)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各族群众相聚在白水台跳舞,欢度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白水台畔的白地村是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农历二月初八是当地的盛大节日,这一天,远近八方的各族群众都到此跳舞、对歌、祭拜白水泉。(李志纲/摄) 欢快优美的民间舞蹈:阿卡巴拉(李志纲/摄) 欢快优美的民间舞蹈:阿卡巴拉(李志纲/摄) “二月八”来历: “二月八”,是纳西族的佳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白水台举行,为期一天。 东巴舞(李志纲/摄) 节日的白水台旁,人们点起一堆堆篝火,在地上垫着松毛,摆上饵块、粑粑、葵花子、梨、鸡鸭鱼肉等食品和热茶。大家席地围坐,亲友们互相问候,开怀畅饮。饭后,人们围成一圈,在悠扬的芦笙声和欢快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青年男女多在浓荫覆盖的大树丛中,对唱山歌。 对歌时,通常是男子先唱出这样的歌词: 今年这一天, 男女四方来; 蓝天和白云, 欢聚分不开。 再由女子唱: 桌子四只脚, 团结一齐坐; 哥妹对山歌, 幸福满心窝。 然后一问一答,彬彬有礼,十分有打趣。同时,各村寨的骑手云集在一起,开展赛马比赛。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居住在这方圆几十里内外的各族人民,都汇集到白水台,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二月八”。当地的纳西族都要至此杀鸡祭祀山神,并将鸡血涂抹在四周的树枝上,以示崇敬。(李志纲/摄) 关于二月八的来历,当地纳西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个妖魔在宁蒗地区为非作歹,被守护神看管起来。一天,趁守护神熟睡之机,妖魔逃出,变成三个美女,混入在山坡上唱歌跳舞的姑娘之中,企图残害她们。当妖魔快下手的时候,守护神跟踪追来。他从纳西族人家里要了两个鸡蛋,拿在手里,摇身变成一个姑娘,走进舞队中。原来妖魔闻不得鸡蛋味,一闻到鸡蛋味,立即原形毕露,于是当场被擒。守护神感谢纳西族人民的帮助,就在山坡上挖了个池塘,灌满清泉,让这一带纳西族人民于二月初八来这里沐浴,唱歌跳舞。天长日久,就演变成民族节日。 白水台景区介绍:
仙人遗田白水台(李志纲/摄) 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其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物,不断覆盖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熔岩地貌。白水台地势随山自然而下,是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白水台还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称,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丁巴山郎)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白水台由此成为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据有关专家测定,白水台已有20—30万年的历史。 在台地中央由十多个泉池相连,串成“天池”,自上而下一台台、一层层堆云积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耀眼夺目,好似一个银色的世界。台中央的华泉小洲,宛如一弯新月,水从其中滑过;珠光闪烁,奇丽无比。泉边绿树成荫,山花烂漫,天光云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随着天光云影的变幻,景观瞬息万变,使人更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从远处望去,白水台如同用一块巨大的汉白玉雕成,清水从上面流过,犹如流银泻乳,蔚为奇观。 纳西姑娘(李志纲/摄) 白水台如一朵绽放花朵,水从潭中流出,顺地势而下,形成的白色华泉地越来越宽,形成扇状,恰似逐渐长大的白色花朵。在东巴教义中,白色最为神圣。站在台地中央,倚着比人身还高的白色溶岩台壁,看阳光洒在潆潆水流上,耀眼而圣洁的波光涤荡心灵。每年农历二月八日都有隆重的朝拜白水神的仪式,那是纳西人心目中神圣的一刻。 白水台又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和白水台下百姓的梯田极为相似。相传,纳西族的两位天神为了让当地的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来这样一片"梯田",所以就有了"仙人遗田"的说法。 纳西人家(李志纲/摄) 白水台作为东巴教的发源地,在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心中,更有一种深刻的意蕴。 木高先生《摩崖诗》: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陇,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此当人了上乘。” 李霖灿先生《白水台》: 赵银棠女士吟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