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热传的“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人民警察笔试、面试总成绩排名”的名单中,不仅列有所有考生的笔试、面试成绩,还赫然地“备注”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有谁打过招呼等信息。面对公众质疑,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发布声明称,由于个别工作人员失误,在网上公布面试人员名单时,误将记录一些要求查询、了解 考生情况的“工作台账”上传出去。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令公众信服。带有“备注”信息的公务员面试名单的偶然曝光,虽然不能贸然断定地方公务员招录真有什么暗幕,但至少让个别地方公务员招录中流行的“打招呼”的潜规则浮出水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属于“备注”上的领导称,“其实打招呼不代表这个考生就不优秀,别人都打招呼,成绩好、素质高的也怕被挤掉,所以也都会找熟人去打招呼。”问题是,打过招呼的考生显然更具有“竞争力”和“优势资源”,当凡打过招呼的“备注”考生全被录取入围体检时,公务员招录的公平公正似乎荡然无存。 我们无比熟悉的“打招呼”的潜规则几乎无孔不入,处处挑战着社会的公平公正。透视“打招呼”潜规则的盛行,离不开“熟人社会”的肥沃土壤。“熟人社会”的本质就是“关系社会”,遵循的是“熟人好办事”。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熟人社会”风气更浓。大到司法裁定,公务员招录,小到入学、上户口,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找熟人”,“打个招呼”。由于规章、制度的滞后和缺位,社会学家眼里的以自然血缘或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免不了变成“熟人社会”。一位著名的法学专家曾经指出,县域是一个人口、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行政区划,更容易变成“熟人社会”。因此,在一个熟人社会中,是按规则办事还是按情感办事、是按关系办事还是按照法律办事,能不能不去“批条子”,不去“打招呼”,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左右社会公平公正,这是一个县域法治必须解决的问题。 “熟人社会”盛行的“打招呼”规则弱化了制度的功能,干扰了公正的实现。以关系代替契约,以人情代替竞争,以权力超越规则,很容易使社会公平公正的天平发生倾斜。“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打招呼”规则的处处横行,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寻租行为的泛滥,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熟人社会”盛行的“打招呼”规则还会对底层平民造成伤害和阻碍。备受公众高度关注的公务员招录,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如果不能保证其基本的公平和公正,就会异化为一种变相的世袭制度。现在不是流行一种说法吗,大学生就业,比拼的不仅是能力,还要比拼“家世背景”,比拼“熟人能力”,比拼“关系深浅”。最近几年的调查表明,“社会关系网”成为就业主渠道,“家庭背景越来越影响到子女就业”……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熟人社会”过度发育的结果。“打招呼”使一些人增加了竞争力,却使另一些人降低了竞争力,如此沉重的现实,很难让底层平民从早餐面包上品味出香甜的果酱。 因此,实现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即“契约社会”的转型,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概念上看,契约社会不同于以自然血缘或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而是按规章、制度、法律、合约等广泛意义上的契约的共同遵守和履行。契约具有公正性、包容性、透明性、开放性,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回到公务员招录的话题上来,保证其公平公正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将整个招录过程彻底置于阳光之下,加强社会监督。 事实上,有些地方正在积极行动。比如,吉林省最近出台《加强各级机关考试录取公务员的意见》,明确规定,省、市两级组织、人事部门在组织实施面试时,应邀请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派出监督员,对面试考官执考情况实施全程监督。同时,面试还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人事工作特邀监督员、新闻记者进行现场监督;允许普通群众代表现场旁听。有条件的考点可实施全程录像,以保存资料备查。(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