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哈巴村,村委会所在地的古鲁八和阳山村民小组之间,每月农历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远近在哈巴村的各类商家、十里八乡的山乡群众,都会云集到这里赶集。那些穿戴入时的山乡人,把自家的农副特产、林牧产品也带到这里销售。于是有人叫卖、有人叫买,你卖出高兴,我买回喜欢,来来往往的生意吵热了山乡的日子,让往日寂静的村子沉浸在人欢马叫之中。不错。这就是哈巴的街子天。买卖兴隆的场景,定然是打开了山门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们上演着商品交换的好戏。
说哈巴街天好,好就好在它让身处山乡的群众,不用走出大山,便可尽情地悠闲在琳琅满目的街市,从中购买自己需要的实用商品,让山乡的生产生活变得时尚和快捷。说哈巴街子妙,妙就妙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乡,能吸引住了南来北往的大小客商,而让这里的农产品、林产品和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山乡,风风光光地走向了远方的繁华城镇。
真是这样的。在别的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而就在这个三坝纳西族乡,除了乡里设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外,还独一无二地在哈巴村设立一所信用分社,理由很简单,这里的资金流动迅速,农村经济发展走在了前头。在别的地方,村级单位所在地很少见住宿餐饮店。而在这个哈巴村,不仅酒店客栈林立,还有歌厅、酒吧,简直叫人说不清这是乡村还是城镇。所以哈巴村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四不像”:不像以购买商品生存的市民,不像以种地养殖为生的农民,不像准点上班的工薪族,也不像奔波在外的打工族。要说他们究竟像什么?用当地人的两句话能为你解答疑问,这就是:“亦农亦工亦经商,种田赚钱两不误。”
我第一次到哈巴村是2008年的初春,村里人告诉我说:“过去哈巴村没有街子天,在改革开放中,为了引导山乡群众树立商品经济意识,活跃农村经济,政府先是给钱鼓励山乡人摆摊开店。后来便有了每月农历十五的山乡集市。再到2003年香格里拉东环公路线贯通后,便发展成了初一十五的‘哈巴街天’。”听过这动人故事,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向市委政研室递交了《哈巴集贸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随后我们又向村委会提出建议,要求把现有的哈巴街天从现行的每月两天,改为3天。但可惜当时的村“两委”领导怕折腾,没有同意我们的要求。
2012年我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到了哈巴村,同时被任为村党总支常务书记。对此,我再次向村委会提出增加哈巴街天的建议。最终村委会同意了增加街天,协商决定从当年5月5日(农历四月十五)起,按农历每月“逢五”为哈巴街天。为此我很快打印出实行新街天的 “广而告之”,在工作队员们的大力协助下,我们把“广而告之”贴到了三坝乡的各个村落,散发到了香格里拉开发区一带的金沙江两岸。
而为了赢得党组织对新定街天的支持,我便利用党课教育机会,以“现代物流发展与信息化趋势”为题,向党员群众做党课,要求党员同志破除“三间瓦房不漏雨,打开柜子有白米,老婆娃儿在一起”的小农经济观念,带头到村委会所在地“开铺子、摆摊子、赶街子”,以促进当地农林牧副商品的市场化。
同时为了不让新定的街天冷场,我们便到了州县有关单位索要宣传画、小礼品等物资,在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在新街天开张的当日,我们向赶集的过往群众广泛发放宣传画和礼品。而就是从这天起,外来商户和当地群众都接受了新定的街天,渐渐地使哈巴街天的交易内容更广泛,买卖人气更加旺盛。一位老党员看到山乡热闹的街市,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原来的二五一十,真不如现在的三三得九。九九归一,哈巴街天干赢了。”
在哈巴农村集市取得成功经验后,三坝乡政府所在地的白地村也筹划建立集市。而为了挽留住到哈巴赶集的商贩和推进当地农副产品流通,便把白地街天定为哈巴街天的次日,即农历的初六、十六和二十六。可行之下来,白地街天的集市始终冷清。许多山区的群众宁可舍近求远到哈巴赶集,却不愿走近到白地村做生意。由此看来,所谓赶街子,人们不仅冲着买卖而行程,更是为了凑热闹而奔波。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哈巴街天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确实,哈巴村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拥有“一村一景象,农时不尽同”的景象。所以当地不同村落出产的农林产品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先天具备了互相交换农林产品的条件。更由于当地花椒闻名于世,其他特色农林牧副产品也悄然走俏,为此,“哈巴山货”成了这山乡街市的主流商品。再则,高耸入云的哈巴雪山,引来了国内外的众多登山爱好者和观光旅行者,从而催生出当地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让这个打开了山门的哈巴街市增添了亮丽光彩。
购销兴旺的哈巴街天,还得力于香格里拉东环公路线的贯通。随着市乡村三级的道路把哈巴雪山下村落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道路畅通、交通便捷和通讯快速的现代山乡。从而使边远的山乡不再遥远,而在哈巴街市的作用下,特色商品意识在大山里落地生根,市场营销观念也在山里人中建立。这也就成了哈巴村增收致富的基础,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动力和支撑。难怪当地一位政治老师教学生说:“公路网让农村经济快马加鞭,电讯网让农村经济插上了翅膀。”
哈巴街市形成迄今已有30年历史了,而形成规模和发展最快的是定为“逢五”街天的6年,而就是这被当地人称为 “逢五必发”的6年街市,哈巴村打赢了“扶贫攻坚战”,有效扩大了当地农林牧副产品的流通,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得这个打开了山门的街市,成为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载体。如今的哈巴村,每逢集市这一天,公路上车水马龙、村子里人头攒动。这边是买卖兴隆,那边是餐饮相聚。而上级有关涉农单位也乐于在哈巴街天来凑热闹,人头攒动有利于他们搞宣传、做服务,以取得更好工作成效。
就因为这个哈巴街天的建立,如今村委会所在地公路两旁的 “不毛之地”变成了“寸土寸金”,村民农舍变成了客栈、商铺。什么汽车修理厂店、铁艺加工店、蛋糕制作店,以及手机、建材、农资、饲料销售等等五花八门的商家纷纷落户于哈巴。记得当初我提出增加街天时,村里一位老人质曾问过我:“两天街子都赶不赢,还要赶三天,你怕闲不够?”而现在她家的销售店生意不错,却又逢人便说:“要是天天街子就好了。”
确实,当哈巴街市像雨后春笋般地茁壮于山乡,山乡的景色也变得更加风光秀美。而今,当我再次走进这山乡里的集市时,却发现这里已经涌现出多个固定资产超百万的富商,他们“离土不离乡”,带领着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而更多山区群众已经成为了实用性人才,他们在家门口加紧“品牌农业”建设和发展。在此我们相信,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富民政策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哈巴集贸市场必将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势必推动山乡绿色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变化,从而使农村成为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