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保和镇当前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政治任务,筑牢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攻下脱贫攻坚‘硬山头’的关键。”维西县委常委、保和镇党委书记在永春村表彰“双带型”共产党员大会上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支部。”面对今年实现1241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8个村脱贫出列的艰巨任务,保和镇党委吹响集结号,各基层组织、全体共产党员以“四个有声音见行动出成效”引领脱贫攻坚,推动保和镇脱贫攻坚呈现出“四个向好”的良好态势,即脱贫基础条件不断向好、群众脱贫意识不断向好、脱贫信心不断向好、脱贫效果不断向好。保和镇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4%下降到2017年的1.71 %。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有声音、见行动、出成效
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稗子洛村民小组离维西县城核心区不到9公里。尽管离县城很近,但这不到9公里的距离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把稗子洛阻隔在现代文明之外。过去,这里的群众以种植玉米、洋芋为生,家里的花销全靠卖柴卖猪食槽。2013年春天,共产党员汉胜全创办了“满满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亩土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11个蔬菜大棚,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满满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稗子洛村实现每户平均种植1亩以上中药材的目标,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为发挥党组织在发展扶贫产业上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保和镇按照“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建立党组织引领下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组有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有能人带动的目标。引进了10家有市场、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组建协会及专业合作社35个,覆盖8个村2243户建档立卡户,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8737亩,养殖大小牲畜1.3万头,中华蜂养殖700箱,生态鱼160亩,推广糯山药种植、百合1523亩。呈现出了“镇有能人聚集,村有集体经济,社有专业合作社,户有产业覆盖”的良好局面,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党组织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声音、见行动、出成效
2016年底至2017年初,罗马村民小组组内实施就地改造项目建设,共产党员蜂利生带头无偿拿出自家的土地用于修建通组道路,村民们都为之感动,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蜂尚、蜂学军、蜂成忠、余志新等12户群众让出自家土地用于修建通组道路。
保和镇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的矛盾纠纷多,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主动带头无偿让出耕地,让出宅基地,义务为孤寡老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投工投劳建盖新房、硬化庭院。在党员的率先垂范下,保和镇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去年以来,全镇共总投入5831.2万元,全面完成了13个村民小组的易地搬迁建设任务。总投入2906.4万元,实施完成了2422户的危房改造、842户的畜圈改造。投入8411.34万元,实施完成通组公路、 入户路、机耕路、河桥、公共厕所、太阳能热水器、停车场、垃圾池、排污管网等92个扶贫项目。筹措资金566.4万元。全面推进62个新建及改扩建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已完工59个。实施完成900万元的兰永村三峡集团帮扶项目,完成白鹤山社区、拉日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
党组织在创建“四美”活动中有声音、见行动、出成效
“啊啧啧,蜂云生家实在搞得好,我们要向蜂云生家学习!”这几天,保和镇罗马村罗马社共产党员蜂云生户被评为“最美家庭”的消息成为傈家山寨罗马村群众的热门话题,大家纷纷到蜂云生家参观学习。
创建“四美”,保和镇掀起“比学赶超”热潮,茶马古道重镇保和镇以优美的人居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美丽的旅游环境吸引八方来客,爱上保和镇、投资保和镇、建功保和镇,为打好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强大的动力。
党组织在传递正能量上有声音、见行动、出成效
前几天,“维西县保和镇拉日村傈僳族农民丰志山主动提出不要最低生活保障”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丰志山不要“贫困帽子”,争戴“致富帽子”的精神。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帮助下,丰志山振作了精神,依靠种植糯山药和外出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今年4月30日,村里召开民主评议会议,对如何摸底调查情况进行评议。有的村民提出:“丰志山家比较贫困,建议评给他‘低保’。”听到这一消息后,丰志山不但不高兴,反而生气地说:“全村人都不享受低保了,就我一个人享受低保,我感到害羞。按照现有收入,我不应该享受低保。我要像大家一样早日戴上“致富帽子”,生活得有面子、有尊严。”
像丰志山一样,“幸福要靠双手创造”的意识在贫困群众心中扎下了根。扶志重在常抓不懈,保和镇”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以送文艺下乡、召开群众大会等方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群众改变贫穷面貌的强大动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焕发群众“一户要和一户比”“一村要和一村比”“一族要和一族比”的精气神。通过实施农村能人培养计划和劳动力技能提升及转移计划,开展驾驶、厨师、泥水等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种养殖技能培训,提高了群众技能素养,拓宽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针对因酗酒、懒惰致贫的特殊贫困人群,举办培训班,与企业协调提供就业岗位,教育特殊困难群众改变落后思想,改掉坏习惯,靠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做活得有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