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商机:矿石能“作画”,还可微信支付
藏东红山脉在万里碧空映照下,与磅礴奔涌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苍茫无垠的大草原,构成了我眼中的昌都印象,昌都的色彩是明艳动人的。
行走在险峻崎岖的高山深谷间,途中的吉光片羽,异乡的晨昏薄暝,都不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让我动容:深山峡谷未能阻隔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强烈愿望,现代技术正被农牧民们应用起来,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一步步造就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雄奇俊美的横断山脉储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昌都市江达县境内,宁静山下的玉龙铜矿是我国第二大班岩铜矿,储量达640万吨,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硫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集中,易于露天开采。
除了提炼金属以外,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矿产资源,还能被应用于艺术创作。越过沟壑,跨过高山,玉龙铜矿石与雄黄、朱砂等其他矿石被运送到昌都市贡觉县相皮乡,乡里的农牧民们在唐卡画师的带领下,研磨矿石,制作颜料,拿起画笔,绘就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从贡觉县城赶往西北部的相皮乡桑珠荣村,一路风尘仆仆。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中心里,我们见到了正在磨制唐卡颜料的农牧民们。
当地驻村干部明娟告诉我们,唐卡颜料的加工工艺繁杂。以藏青、石绿为例,首先要对矿石进行筛选和初加工,然后在宽底石臼中倒入初加工后的颜粉,按照一定比例注入清水,反复研磨。听说,研磨的过程要持续五六天,然后再沉淀、分层、分离。操作这一步时,没有标准可循,全凭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技师们通过眼力和手感来区分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和头绿、二绿、三绿。粉末颗粒的粗细不同,在颜色上也会有深浅变化。
一幅上乘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多达50种,其中白、黄、红、蓝是最常见的4种基本色。
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中心二楼的画室里,几位学徒正在作画。30岁的仁青多吉停下画笔,与我们交谈起来。仁青15岁便开始学习唐卡绘画技艺,曾拜著名唐卡画师洛桑克珠为师。如今,在传承中心绘画,每月能有1800元工资,不画的时候就去跑运输。今年,仁青拿出20万元在贡觉县开办了一家利众家具加工厂,帮扶村里10个贫困户在工厂就业,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
仁青多吉向我们讲述道,2017年,西藏一级唐卡画师西绕尼玛创办了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中心。桑珠荣村是80后唐卡画师西绕尼玛出生的地方,在家乡创办艺术传承中心,初心便是传承、发扬以康区勉萨派唐卡、藏纸、矿物质颜料等为核心的贡觉非遗文化,同时搭建非遗联盟平台,让非遗传承人抱团发展,齐心帮助家乡人脱贫致富。
“相对于勉唐画派唐卡而言,康区勉萨派唐卡的色彩更为艳丽。”康区勉萨画派第四代传承人次仁朗加这样总结道。也许正是由于昌都孕育出了这一画派,色彩便如同这里的山水一般明艳壮美。
次仁朗加是康区勉萨画派第四代传承人,据他描述,此画派第一代画师为他的外公土旦扎巴,20世纪20年代初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德格十二大官之嚷加家族,后去往孜荣、色嘎、相皮、桑珠荣等地画唐卡。土旦扎巴把自己的唐卡绘画技艺传给了二女儿白马曲英,她又将此传承给大儿子古桑久美。次仁朗加17岁开始学画唐卡,拜哥哥古桑久美为师,22年时间辗转于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拉萨等地拜师学艺,还掌握了噶玛噶举画派的绘画技艺。
2015年,次仁朗加成立了唐东杰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办之前,次仁朗加在拉萨绘制唐卡并销售,多年在外打拼,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从而促使该公司制作出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使家乡的群众能早日脱贫致富,次仁朗加回到本村免费招收学徒,目前,合作社共有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徒能独立完成唐卡绘画作品,每人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还能参与售出作品的盈利分红。
近年来,相皮乡立足自身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依托精准扶贫“直通车”,着力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各村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定位优势,初步形成了合作社﹢特色产品﹢个人企业模式,大力加强特色种养业、手工业等民族特色产业项目的实施。2016年至今,全乡共有6个产业项目得到20万元资金扶持。
康区勉萨画派唐卡艺术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在传承人的推陈出新中,将被赋予“宗教功能”以外更多的艺术、历史、人文价值。而微信支付等时兴的现代技术应用,也将帮助当地老百姓打开销路,助力产业脱贫致富。(西藏网)
穿梭水晶宫 探访千年古盐田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古盐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仅存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处古老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
古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河谷木架田手工晒盐方式的晒盐场。在2000多公里的澜沧江流域中,仅此1.5公里处有盐泉从地下涌出。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用木制筒盛上卤水,背到各自的卤池,倒进去风干浓缩,随后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从唐代就开始出现古老的晒盐技艺并传承至今。现在,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和上盐井村还传承着原始晒盐方式,有3600多块盐田保持着原有的古老风貌。
家住加达村的巴姆家有27块盐田。据巴姆介绍,现在有一些盐民们已不再背卤水,而是用泵直接将卤水抽入盐田里。经过暴晒和江风的吹拂(春夏秋季阳光较好时需六、七日,冬季则需二十几日),盐田里就会结晶出十来公斤白色的盐粒。一年下来,她家的27块盐田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
卤水在盐田经过阳光和风的合作进行最后的蒸发,一般在7天左右便能出盐。表层白盐无需加工便能食用,一般用于调制酥油茶和腌制藏香猪肉;下层含少许泥沙的红盐可用于泡脚、热敷和喂养牲畜。最好的晒盐季节是在3、4、5月份,这时的风强劲有力且持续长久,最快4天便能出盐。在这个时间段晒出的盐呈肉粉色,这种盐只有在桃花盛开的时间才会有,所以取名为桃花盐。桃花盐也是品质最佳、最稀有的盐。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上盐井村的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加达生产红盐。
在沿澜沧江两岸近1.5公里的狭长河谷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层次分明。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平静的田面将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盐田下的天空更加清澈高远。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勤劳、朴实的盐民,和独特而原始的纯朴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古盐田景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景区美誉度、知名度也随之提高。2012年,古盐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江达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为了人人都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淳朴善良的村民们采取10人一组,分开经营的形式,从不不抢单。“每组经营三天,在盐田路边卖盐和当地特色美食加加面,每天的收入由组内成员平分。”今天是巴姆这一组经营的最后一天。
盐井古盐田因为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成为了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计其数。但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生产目前仍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由此产量也不高,很多盐民放弃了晒盐,盐井人民给世界留下的古老文化遗产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晒盐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村里很多人放弃了晒盐,我们家也只有妈妈在晒盐,叔父都去打工了。”巴姆告诉我们,在盐井晒盐的全是中年妇女,年轻一代很少有人会晒盐。
但值得欣慰的是,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盐田景区也在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西藏网)
相皮乡:发挥特色产业优势 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相皮乡地处贡觉县西北部,全乡辖6个片区,23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共计1106户8348人。截至目前,相皮乡未脱贫群众共309户1640人。
近年来,相皮乡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合作社+特色产品+个人企业模式,大力加强特色种养业、手工业等民族特色产业的实施,依托精准扶贫“直通车”,着力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西藏自治区一级唐卡画师西绕尼玛为带领家乡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返乡带领年轻人绘制唐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年收入不少于6000元。
康勉萨派唐卡画师土旦扎巴大师的第四代传承人次仁朗加在老家相皮乡麦冬村注册公司,免费招收学徒。经过长期学习,现在已有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徒能独立完成唐卡绘画,每月能拿到1500元工资,同时公司还能对销售出去的作品进行盈利分红。
其美加措于2015年成立的高原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主要生产人参果、芫根等20余种农畜产品。近年来,合作社在全乡范围内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职,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
贡桑曲登家的藏药加工厂申请政府贴息借贷100万元,主要生产桑培罗布、曼昂斯觉、论保松觉等50余种藏药。经常对困难群众和学生实行免费就医赠药的贡桑曲登,积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发放工资18000元。
斯朗丁增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藏式木箱、服装等产品,吸纳当地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工作中,每月为工人发放3000元生活补贴,积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贡觉县相皮乡桑珠荣玛中村,记者看到桑珠荣民族手工业产业园正在修建中。据了解,产业园项目完工后,将整合相皮乡各村特色手工业资源,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实现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互动双赢。
(西藏网)
独具特色的三岩碉楼“城堡群”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三岩片区,民居建筑基本为“碉楼”式建筑,高大宏伟,连片成群,在西藏民族建筑中别具风格。5月28日,记者来到贡觉县雄松乡,见到了独具特色的碉楼“城堡群”。
据了解,三岩碉楼建筑房屋面积大,一般为3层至4层,最高5层。外墙均为土质围墙,不设窗户,每层墙壁四周都开有数个10至15厘米大小的圆形或三角形小洞,既可向外瞭望,又可作射击孔。
一栋四层的房屋,总高度可达20余米,一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寝室,三层设经堂、粮仓,四层为晒场、草料库,一般要三至五年才能修建完毕。
三岩片区很少有一户人家单独修建房屋,少则两三户,多则数十户,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碉楼“城堡群”,房屋户户相通,自由往来。
在三岩片区,一栋碉楼大多需经几代人建造完成。如果楼体墙面出现垮塌,那么在修建时只需对这面墙进行维修。正因如此,在各个村庄,随处都能见到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