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维西县永春乡美光村马边海村民小组采访时,偶遇4个傈僳族妇女迎面走来。身旁的永春乡党委宣传委员和珊问:“你们去哪里?”其中一名年轻妇女笑着回答:“我们去上班!”
此刻,记者的脑海里闪现出两个表达劳动的词组:“干活路去”和“去上班”。别看这两个词都是表达劳动的意思,但他们之间的区别可大着呢。
马边海是维西县永春乡美光村的一个高寒贫困村落。过去,这里的群众靠种植玉米、洋芋过日子,经济来源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里的群众跟维西县广大贫困山区群众一样,把劳动称作“干活路”。
2015年,维西县药材土产公司在马边海村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如今,马边海群众可以在基地里就近打工,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到了老人孩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
不同于以往的干活路,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到基地上班,就要有上班的规矩。每天工作8小时,按时上下班,按照管理员的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这种与一家一户小生产迥然不同的生产方式,使马边海妇女的身份从农民变为工人,也从“干活路去”转变为“上班去”。
生产方式的转变也让马边海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这几天,马边海中药材育苗基地进入除草季节,工作任务很重,工人们的工作很忙。“我们基地长年有40多名工人在这里劳动,每天工资70元,目前,公司已经支付给22户群众务工费16万元,平均每家增收近8000元。”公司育苗基地管理员老蜂说。
去年,马边海村贫困群众蜂继高领到维西县供销药材土产公司给他家发放的24000元工资。除了这笔务工收入外,他还先后领到卖给公司的农家肥收入2100元,两项收入加起来超过了26100万元,摘掉了贫困帽子。“再这样干上几年,我们家就过上小康生活了。”蜂继高高兴地说。
高兴的不止蜂继高,马边海22户村民都通过在基地务工、租赁土地、出售农家肥和山基土等增加了收入,获得了实实在在实惠。
即将离开马边海中药材育苗基地时,和珊深有感触地说:“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像马边海村一样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上班’的岗位,实现从落后生产方式下的农民身份到现代生产方式下的工人身份的华丽转身,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铿锵。”